展覽時間:2016-09-22 至 2017-03-19
展覽城市:廣東 - 廣州
展覽場館:紅專廠當代藝術館
展覽作品:瀏覽作品 (15 幅)
展覽時間:2016-09-22 - 2017-03-19
開幕時間:2016-09-22 16:30
展覽城市:廣東 - 廣州
展覽地點:紅專廠當代藝術館
策 展 人:凱特琳·多爾蒂 董冰峰 王春辰
主辦單位:廣州紅專廠當代藝術館(RMCA) 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
展覽備注:具體地址:紅專廠當代藝術館1號館 學術講座:2016-09-22 14:30
展覽介紹
由廣州紅專廠當代藝術館(RMCA),聯(lián)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布羅德美術館共同主辦,凱特琳·多爾蒂(Caitlín Doherty)和董冰峰、王春辰共同策劃的大型國際錄像藝術展覽“時間測試:國際錄像藝術研究展”將于2016年9月22日在廣州紅專廠當代藝術館開幕,并邀請董冰峰、汪建偉、王家浩、魯明軍等學者參加學術活動。
近年,關于“錄像藝術”(Video Art)的研究、歷史整理和專題展覽,不斷在西方或非西方國家的大型美術館相繼舉行,2006年ZKM舉辦的“德國錄像藝術40年”(Video Art in Germany From 1963 to The Present)就是其中一個重要案例?!颁浵袼囆g”在當下備受關注的局面與當代藝術整體的發(fā)展趨向緊密相關:一方面,今天當代藝術的格局正向著均質的、互為影響與關聯(lián)的“全球性事件”的方向發(fā)展;另一方面,非西方國家的藝術在全球化加速的進程中更為迫切地尋求不斷重構和書寫自身歷史的新的方式。有關“錄像藝術”,或用近年更流行的說法,“影像藝術”(Moving Image)的研究重鎮(zhèn),雖然仍舊集中在歐美那些被認為是現(xiàn)代藝術發(fā)生源頭及演變發(fā)展的核心國家和區(qū)域,但這一藝術形式在華人世界的影響力也一直在不斷增強。
本次展覽以錄像藝術發(fā)展脈絡為軸,以互為呼應的兩個部分共同呈現(xiàn)中外60余位藝術家的錄像作品。
第一部分,“移動的時間:影像藝術50年,1965-2015”呈現(xiàn)了一系列在過去50年來對影像藝術發(fā)展有著重大影響的作品。展覽將追溯不同藝術家對這一藝術形式的影響——從一九六零年代錄像藝術誕生之際的安迪·沃霍爾(Andy Warhol)和白南準(Nam June Paik),到像瓊·喬納斯(Joan Jonas)這樣有影響力的女藝術家的行為作品,再到如今國際上涌現(xiàn)出的一批新媒體藝術家,盡管他們的作品不那么為人所知,但也推動這一媒介不斷向前。
第二部分,“屏幕測試:1980年代以來的華人錄像藝術” 重點梳理和回顧過去三十多年,以“錄像藝術”為創(chuàng)作主題,具有代表性的華人活動影像藝術作品,包括三個單元。第一單元“錄像初生”:介紹“錄像藝術”是如何在華人區(qū)域中發(fā)生,以及如何形成一種自主的藝術媒介與文化命題的。第二單元“媒介實驗”:“錄像藝術”的演進,同時也伴隨著1990年代個人電腦及新媒體技術的發(fā)展,也包括中國的“獨立電影運動”(Independent Film Movement)和實驗電影潮流的影響,使“錄像藝術”在中國大陸呈現(xiàn)一種不斷擴展中的美學實驗。第三單元“電影轉向”: 藝術家拍攝電影作品,或電影導演制作以空間表現(xiàn)為形式的“電影裝置”(Film Installation),日益成為當下“影像藝術”(Moving Image)發(fā)展的主題。電影不僅是一種當代藝術的媒介,更表現(xiàn)為一種強調見證與記錄、具社會參與和行動力的重要方法論。
展覽還囊括了香港錄像藝術特別放映項目《同時性—重構香港II》,該項目提出(歷史地)重新閱讀香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移動影像。通過對1989至2014年間香港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影像藝術、動畫片和紀錄片進行篩選,審視那些可能被排除或者被遺忘的香港形象,該藝術項目得以對此時此地的體驗進行重新闡釋。
展覽將展示錄像藝術歷史、社會背景大事記,以及提供現(xiàn)場語音導覽、展覽作品冊等資料供觀眾延伸閱讀研究。
展覽期間,主辦方將組織一系列的公共項目,邀請曹斐、凱特琳·多爾蒂、陳侗、馮夢波、李振華、梁學彬、王春辰、王功新等藝術家和學者參加公教活動。(*按姓氏拼音首字母排序)
展覽持續(xù)到2017年3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