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樂水仁者樂山,山水情懷蘊含著家國情懷,歷來為文人雅士政客所追逐游歷,或詩或詞或曲或畫,去抒發(fā)彼時性情。崇尚東籬采菊西湖垂釣的張榮華就是用毛筆皴擦點染著自己胸中的山水,含英咀華書寫了讓人向往的一丘一壑。
山水畫不僅是世界藝術叢林中獨特的風景,也承載著中國人文領域里最為深邃的寄托,靈山靜水香岸泊舟。北宋大畫家郭熙把山水比喻為“春山淡冶如笑,夏山蒼翠如滴,秋山明凈如妝,冬山慘淡如睡”。張榮華老師在《桂林紀游一景》、《絕壁黃河岸邊》等作品中盡顯了四季山水意境。
唐朝始,中國的山水畫漸分為南、北兩派;北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唐代畫家李思訓,他發(fā)明的大斧劈皴法,畫中重用色彩,濃墨點苔上也用鮮亮的石青敷色,非常適合變現(xiàn)北方陽光燦爛、峭壁高聳的山峰。南派以被評作“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著名詩人王維為濫觴,運用披麻皴和宋代畫家米芾發(fā)明的雨點皴或叫米點皴,多用墨色,少用顏色表現(xiàn)蒙蒙細雨中的江南丘陵,后來發(fā)展到只用墨的水墨山水,形成了南派風格。張榮華老師山水畫遠取石恪、石濤縱橫捭闔、練達胸臆之筆勢,近法李可染、傅抱石、黃秋園清幽空寂、意境深邃之意境,常年堅持寫生與臨古相結合,其藝術特質融合南北所長,漸成一家氣象。
中國山水畫具有一定的抽象性,而其表現(xiàn)形態(tài)主要是筆悄墨趣;南宋時期有被稱為“馬一角”、“夏半邊”的繪畫大師,合成“馬夏”,他們將偏山斜水演繹的饒有意趣。清初畫家朱耷的山水畫脫盡窠臼,用冷澀筆、怪異圖、扭曲型來表現(xiàn)殘山剩水,人評其畫“墨點無多淚點多”,榮華老師不追逐名利,以自娛自樂為宗,“余繪畫不求形似,草草數(shù)筆,以解胸中之逸氣耳?!保ㄚw京林)
張榮華簡介:1966年3月生于江蘇邳州市,字心各(取石恪之名,分而成詞。),號雙峰居士(元代山水大家黃公望,號一峰,甘為其后,愿步其塵,故雙峰。)自幼喜愛書畫,1989年結業(yè)于中國書畫函授大學,此后多方拜尋名師請教。書法幼以顏楷為基,行書溯源蘇、黃、米;其山水畫遠取石恪、石濤縱橫捭闔、練達胸臆之筆勢,近法李可染、黃秋園清幽空寂、意境深邃之意境,寒暑更迭,悟道無憩,含英咀華,漸有所成。亦擅人物、花鳥、蟲魚等,特別在寫意鄉(xiāng)村牧牛系列組圖上頗有建樹,其筆下之?;蚺P、或行各具形態(tài),極富生活情趣,被譽為“來自李可染故鄉(xiāng)的又一位畫牛奇人”?,F(xiàn)為江蘇省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
責任編輯:亞麗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