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集《一個人寄居者的廣州讀本》《繽紛湘南》作者歐陽杏蓬先生
藍朵是牽?;ǖ纳掀坊ǘ?。歐陽杏蓬在他的《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一書《藍朵》一章里寫:“我們想過藍朵一樣的生活,自由、美麗、安詳、快樂成長”。我想,每一位心懷眾生的寫作者,都是美麗而高貴的藍朵,由此,借用“藍朵”一題,借用為歐陽老師兩本新書寫的隨記。作為我在天涯詩意棲居的開端。我希望并祝福,天涯,還有天涯以外的文友們擁有,藍朵一樣的生活:自由、美麗、安詳、快樂成長。
歐陽杏蓬作品
【壹】
歐陽老師的書到了,靜白的封面,一本,染一方窄窄的淡綠,一本,染一方天空一樣的蔚藍。以妥帖安放穩(wěn)重的黑色字體。清新雅淡而不失穩(wěn)重。
《繽紛湘南》、《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兩本。扉頁上寫著:晰子雅正。筆體剛勁。
和歐陽老師,文字之外,從未有任何交流??墒?,文字之里,我們卻是默契知音。說確切點,是我非常喜歡讀他的字。
或許是因為年齡的增長,或許是因為閱歷漸呈滄桑。文字的敘述,對那些用華麗字眼搭建的虛構(gòu),已經(jīng)不感興趣,而偏向真實的白描,和現(xiàn)實不加修飾的呈現(xiàn),以及親歷現(xiàn)場的寫作。
純粹的虛構(gòu),因為沒有夯實的基礎(chǔ),像一個沒有鋼筋骨架的泥胚房,經(jīng)不起風雨沖刷,經(jīng)不起時光的磨蝕,經(jīng)不起歲月的歷練。
曾經(jīng),我對一個人說:歐陽老師的這些文字,會成為未來久遠歲月中歷史砂石的沉淀,在時光的窖釀里,愈是久遠,愈發(fā)醇香,愈顯價值。
當然,除此之外,我們有著共同的故鄉(xiāng)情結(jié),以及,少小離家,于異鄉(xiāng)浪跡諸多獨特心路歷程:游離于城市與鄉(xiāng)村之間,離不開城市,卻也無法忘卻鄉(xiāng)音的聲聲呼喚。融入不了城市,卻也再回不到鄉(xiāng)村。這其間種種矛盾沖突,在文字中,靜水深流。
我與歐陽老師同是湖南人,他的老家在寧遠,我的,在湘西。諸多相同地域文化的體驗,讓我們愈加多了心靈朝向的共同點。
當然,從文字的角度來講,他是我的老師。
我要好好讀這兩本書。并感謝老師的信任。
【貳】
兩本書。各有側(cè)重,《繽紛湘南》,主要的側(cè)重點,在故鄉(xiāng),以他自己的生命為線,抒寫著故鄉(xiāng)的人與事,抒寫著故鄉(xiāng)的曾經(jīng)、現(xiàn)在和對未來的種種期許與擔憂。在他的內(nèi)心深處,對于自己的遠離故土,以及,故鄉(xiāng)很多人的遠離故土,有著深刻了的矛盾和自我的內(nèi)疚。社會的發(fā)展,一如房照老師所說:“在計劃經(jīng)濟時期,為了加快工業(yè)化建設(shè),國家一方面運用行政手段,如通過強制性糧食統(tǒng)購統(tǒng)銷和工農(nóng)產(chǎn)品剪刀差,將農(nóng)業(yè)剩余轉(zhuǎn)化工業(yè)積累;另一方面限制農(nóng)村人口向城市遷移,以維持資本密集型城市大工業(yè)的發(fā)展?!痹灸槼S土背朝天的農(nóng)民,不再是純粹的農(nóng)民,不再把土地作為生存的根本與依賴。于是,大片的土地被農(nóng)民拋棄而荒蕪,大量的良田成為從城市淘金歸來的農(nóng)民新建的磚瓦房的宅基地。我無意探討農(nóng)民成為農(nóng)民工之后經(jīng)歷的欠薪、暫住證、戶籍、社會福利、子女教育等問題的深刻困擾,以及他們丟棄土地之后內(nèi)心的真實想法。但歐陽老師的《繽紛湘南》卻給了我們警示。正如他在《無語是故鄉(xiāng)》中寫道:“一個人走在那些蛛網(wǎng)似的村道里,看那些熟悉的門,看那些坍塌的墻,看那些荒涼的園子,看得我自己癲狂,淚流滿面,又默默無語。這是我的故鄉(xiāng),沒有沉淪,卻在被我們拋棄。它們無語,一如當年,面對蒼山皇天,在靜靜的歲月里,如系纜繩的船。它們需要拯救嘛?還是繼續(xù)這樣,若干年后,村的后面,出現(xiàn)一塊大平地,空在那里,再若干年后,空地長滿野草,孩子們將它開辟成游樂場,植入新的夢想?”
當然,在《繽紛湘南》里,并不都是沉重的思索,也有純凈無暇的情感體驗,《陌上蝴蝶飛》將一段少年的懵懂單戀,寫得輕盈而憂傷。這本書分為七個章節(jié):美麗鄉(xiāng)情、往昔往事、繽紛季節(jié)、桂花香里、穿梭時空、雕刻時光、虛構(gòu)生活。以湘南為根,將湘南的魅力、年少時光里純粹懵懂的快樂與美好、湘南地區(qū)的獨特習俗、時空變換里那些曾經(jīng)在而漸漸消隱的、湘南淳樸的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溫情描摹、以及湘南地區(qū)那些古老的傳說??坍嬛粋€全方位的湘南。我知道,歐陽老師在書寫湘南的時候,湘南地區(qū),并不是唯一而逼窄的指向,我的湘西,舉目四望,是湘南的翻版。隨著改革開放后,沿海地區(qū)獲得了發(fā)展,大量內(nèi)地農(nóng)民拋棄土地,離家謀生。湘南,只是二元體制下一個小小的縮影。含著悲情的淚光,在歷史的軌道上,它沉默的背影,將成為一個特定歷史時期的清晰剪影,將成為一塊無字的碑銘。
【叁】
《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是歐陽老師離家二十年生活與經(jīng)歷的重溫。
“十年了,仿佛我還在它的門外,從東圃到石井,從芳村到天平架,或者更往東,我都經(jīng)過很多次了,但是,我仍然覺得自己在門外。在一個下雨天,看著窗玻璃上的水珠與霧氣,我不明白,它有多大,或者,它的城府有多深,或者,它的歷史,有多少個百年了?!?br/>
這是歐陽老師《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的開篇《印象廣州》里的起始筆墨。
《鳳凰衛(wèi)視》曾經(jīng)采訪過歐陽老師。歐陽老師對衛(wèi)視的記者說:“其實我們沒有過高的要求,沒有奢望所工作的城市把我們和當?shù)厝艘粯右灰曂?,我們只希望我們的子女,能有象當?shù)睾⒆右粯?,有平等的受教育的?quán)利。我們這一代人是探索者也是犧牲品,但城市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最終依賴的是我們的下一代,他們的父輩努力半生,也許換不來一絲話語權(quán),但這個城市的美好明天靠的是那些本地和外來工的子女們的共同努力,希望他們不再有隔核,能真正站在一條起跑線上,公平的迎接生活和未來的挑戰(zhàn)?!?br/>
在老師的《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里,處處可以看見這段話的影子。歐陽老師自己的孩子,如今尚是留守兒童。和爺爺奶奶生活在湘南的村落。作為父親,他深刻地體驗到骨肉分離的疼,以及,孩子所面臨的教育問題。和父母對這種分離以及分離所造成的連帶問題無能為力的悲哀。歐陽老師的孩子,僅僅只是現(xiàn)下無數(shù)留守兒童之一,在湘南大地,以及湘南大地之外的無數(shù)偏遠村落,空巢老人,留守兒童,正在成為二元體制下,社會的無奈與悲哀。
《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是歐陽老師在廣州生活的素描,見聞、親歷,等等。在那些走過的路上,有辛酸、有苦痛,也有溫情。我最欣賞歐陽老師的是:在廣州的生活經(jīng)歷中,他以男人的堅韌,堅守著心中的夢想,并在艱難的生活歷程中,他能將滴水之恩,深深銘記。并以自己獨特的思考方式,呈現(xiàn)讀本。給過他兩塊錢的路人,給我他一頓飯的朋友,給過他一宿安眠讓他免遭露宿街頭的鄉(xiāng)人。
在他的這本書中,在城市中客居他鄉(xiāng)的人所共有的孤獨感以及陌生感,俯首可拾。無論你在那里生活過多少年,無論你是否有了城市戶口和名正言順的身份符號,都無法消除你與它之間的隔閡。那個城市,像后媽或者繼父,你不是她(他)親生的孩子,與它血脈相連。你或者會在口頭上叫它一聲“媽”或者“爸爸”,表面上把他們當做你的父親或者母親,但你的內(nèi)心與它有著無法逾越的鴻溝,你和它是親生的孩子-----那些在城市中土生土長的人,會有一種說不清楚的客套與疏離。
在后媽與繼父的眼里心底,親生的與后養(yǎng)的,是有著清晰涇渭的,分分明明。吃的,穿的,用的,明里,為了做給外人看,不會有所不同,說不定,還會給后養(yǎng)的,看起來非常慈祥的笑臉。暗地里,卻有著實質(zhì)的區(qū)別,一如名牌和假冒。
視養(yǎng)子如親生的后媽與繼父畢竟是少數(shù)。如果真有可能,那這個家一定異常地和諧,不會存在暗藏的矛盾。城市,亦會少了許多陰暗的角落。
在繼父繼母面前,我們常常會努力地敞開笑顏,只是,我們的心里,是孤獨而沉默的。一如歐陽老師的《街邊的樹》。帶著生命頑強的訊息。雖然永遠也高不過城市的高樓大廈,也無鳥兒清亮的啼鳴,但我們堅強而隱忍,在生命的深處,沉默,但從沒有想過寂滅。樹的根須與樹冠,極盡全力地,以向上的姿態(tài),不斷生長。不卑不亢。
我們能在老師的字里,看見很多,從鄉(xiāng)村流入城市的孤獨靈魂。那里有你,有他,也有我。
【肆】
我曾經(jīng)說:字,要有時代氣息與個人獨特氣息的。無人可以模仿,更無人可以復(fù)制。這種氣息,可以是物質(zhì)的,可以是精神的。可以有明確地所指,比如,某個時代的建筑,比如,某個時代人的遷徙流向,也可以是模糊的,是你自己的精神表述。精神與物質(zhì),明確與模糊,并無大小輕重之分,它們是某個時代必須的并存。人,是會思考的動物,人的精神表述,人的思想指向,必然會滲透到時代的建筑以及流動的方向。
歐陽老師的字,很自然的將這些時代所具備的精神與物質(zhì)、明確與模糊的氣息融入到文字中,并將它們作為字的根基與梁柱。
老師在《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的后記《在不斷嘗試中尋找民工生活的平衡》中說:“寫作只是我的一個愛好,就如我身邊的民工兄弟,喜歡喝酒、買碼、裝酷、給小妹拋媚眼一樣,無足輕重,卻不可缺少…….我的寫作跟我的經(jīng)濟生活是沒有關(guān)系的,我的寫作只是滿足我個人愛好的需要,如同抽煙…..寫了之后,也不回頭看,就直接放到網(wǎng)上去,因為題材局限于鄉(xiāng)村和民工生活,讀者并不多,這些卻并不影響我的寫作熱情,就像抽煙,不因為人家喜歡與不喜歡就可以放棄一樣,我在寫作中不斷嘗試尋找自己與生活的平衡,讓自己的壓抑得到釋放,讓熱心的人看到我們的生存狀況和心理感受。我的寫作原則一貫就是不趕熱鬧,不湊熱鬧,堅持自己寫自己的,有快感就好?!?br/>
我與老師的寫作觀,非常相符。安靜的寫,寫自己想寫。至于讀者,至于稿費,那是另外一回事。與我不相干。
正因為這種樸實而真實的寫作觀,我相信老師的這些字,會成為一個時代的標志,會在未來的未來,成為時代文化的遺存,并成為一種現(xiàn)象,而永留于世間。
當然,老師的散文,并非枯澀的白描,而是融入了他個人詩質(zhì)的情感,具有著相當精煉的語言魅力的高度。我在深夜讀這兩本書的時候,留下很多折痕,這些折痕里,藏滿語言的晶亮珍珠。本來想一一貼出,可轉(zhuǎn)念一想,語言的體味,是屬于個人的。只有深入到書中每一個章節(jié)的人,才是這些珍珠真正該歸屬的人,留給那些,喜歡這兩本書的人吧,讓他們,細致珍藏。
并且,我相信老師寫這些字時,是懷了對眾生的悲憫。老師觸及世界的目光,有仰視、有平視,有俯視,多方位,多角度,多層次。并不為任何一個層面唱贊歌,也不為詆毀任何一種人。他只是因為身份的特殊,對于鄉(xiāng)情,對于所處的城市,有著獨特的感受,并將這些感受,以通俗的,看得見的方式,轉(zhuǎn)述。我想,對老師書的閱讀,無論是身份相同或者不相同的人,都值得捧讀。與他身份不同的人,可以在文字中,引為反思。與他身份相同的人,可以在文字中,獲得感同身受的體驗。沒有一點的做作與夸大,或者隱藏。坦白而直白,真誠而真摯。
我與老師,身處同境,常常在他的文字中,不期然地邂逅某處,心領(lǐng)神會。
老師的文字,當然不僅僅為了與某個或者某些人心領(lǐng)神會。他的寫作意義,在更高處。他希望的,是文字之外的人群,能夠關(guān)注,并將一些狀況,徹底改善。比如,外來務(wù)工人員在城市的生存問題,比如,人居環(huán)境的改善,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安全感與溫暖度,等等,那是老師心中的一個結(jié),一個具有著責任感的普通社會人的結(jié)。這個結(jié)的解開,要依賴管理這個社會的管理者,更要依賴,生活在這個社會的生活者。
歐陽老師的《一個寄居者的廣州讀本》里,有一篇文章的題目我很喜歡:藍朵。藍朵是牽?;ǖ纳掀坊ǘ洌谖恼吕镎f:“我們想過藍朵一樣的生活,自由、美麗、安詳、快樂成長”。我想,這是歐陽老師寫這本書的美好希翼和終極期望。每一位心懷眾生的寫作者,都是美麗而高貴的藍朵,我希望并祝福,歐陽老師,以及和歐陽老師一樣的寫作者們,擁有,藍朵一樣的生活:自由、美麗、安詳、快樂成長。 (作者/冷晰子 散文家 2 010.12.讀歐陽杏蓬《繽紛湘南》、《廣州讀本》隨記。)
暫無相關(guān)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