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走客家路的第7天,離開江西走進廣東,來到了世界客都梅州,此行梅州的第一站是五華。
長樂風物多,文脈源流長。五華古稱長樂縣,悠久的歷史為當?shù)亓粝铝嗽S多客家文化遺跡和珍貴文物。在梅州市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張明的陪同下,我們在客家文化的庚續(xù)中,讀懂了青年人的傳承擔當。
足球經(jīng)濟、中超賽事是年輕人熱衷的話題。足球,我國稱為“蹴鞠”,唐宋時期蹴鞠活動在河洛地區(qū)特別普及。宋代的蹴鞠藝人還組織了自己的團體,叫做“圓社”,專事負責蹴鞠活動的比賽組織和宣傳推廣。中國足球第一人李惠堂是五華客家人的驕傲,在五華,深挖足球文化,點燃足球城市夢想是五華客家文化的魅力所在。
在五華文化館的客家文化非遺展覽中,采風團成員現(xiàn)場體驗了以竹制馬、人“騎”駿馬、擎燈撐傘的五華竹馬舞,發(fā)現(xiàn)和宜陽的蘇羊竹馬有異曲同工之妙?!爸耨R”歷史悠久,早在晉代便有“年五歲有鳩車之樂,七歲有竹馬之歡”的記載,唐代亦有“嫩竹乘為馬,新蒲折作鞭”的描述,詩仙李白更是以一句“郎騎竹馬來,繞床弄青梅”讓“竹馬”成了兩小無猜的代名詞。五華竹馬源自周王伐紂時,姜子牙以旗桿竹制成竹馬,扮作迎親隊伍,大敗紂軍,迎回鄧嬋玉與土行孫成親的民間傳說,明朝末年傳入五華縣。
年輕的非遺提線木偶傳承人,“90后”周鵬鴻。
非遺傳習所的年輕表演者李志花。
天下客家,歸來洛陽。重走客家路采風團與五華相約洛陽再見。
在五華,由“90后”挑大梁的國家級非遺提線木偶,被年輕人玩出了新花樣。方寸舞臺上,年輕的木偶師十指懸絲、上下翻飛,形象逼真的木偶手舞足蹈、活靈活現(xiàn)。在五華攝影協(xié)會副主席張忠宏的介紹陪同下,我們在五華縣提線木偶傳習所體驗了客家非遺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年31歲的周鵬鴻是最年輕的提線木偶非遺傳承人,在爺爺?shù)难障孪矚g上了這項藝術,而這一幕“傳幫帶”場景,在傳習所上演了70多年,李志花今年25歲,從事這項工作也有兩年多時間。在現(xiàn)場“90后”挑大梁的表演讓釆風團成員感受到的是朝氣蓬勃青春向上的活力。數(shù)十根錯綜交織的絲線連接著木偶各個關節(jié),木偶師熟練掌握理線技巧以及各個行當、各種動作的“線規(guī)”,最重要把自己的意象和感覺,絲毫不差地傳達給木偶,為小小的偶人賦予生命的溫度,其難度可想而知。
一舉首登龍虎榜,半生戎馬歸故里。武狀元李威光故居。
在武狀元李威光銅像身旁,多角度攝影拍攝學習。
在客家圍龍屋李威光故居,說起“狀元及第”,梅州市攝影家協(xié)會主席張明異常激動。李威光在崇文尚武的客家精神影響下,投館拜師,在乾隆三十七年赴京參加恩科會試。會試時,他的刀、槍、棍、棒和雙手開弓,嫻熟自如。技藝精湛超群,被欽點為武科狀元,并授予御前侍衛(wèi)。位于五華奧體中心的這座威光體育館就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的。
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感受五華客家文化,似乎還能置身于數(shù)百年前的先輩們之間,體會當時人們濃厚的鄉(xiāng)土情結,愿客家精神不斷發(fā)揚光大代代相傳。(高均海聶麗周天杰牛林林徐淑麗文/圖/視頻)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