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河洛文化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及世界文明史中的崇高地位和重大作用,在上世紀80年代初,洛陽學術(shù)界就提出了“河洛文化”這一概念,并主要在洛陽學術(shù)界引起了關(guān)注和進行研究?!昂勇逦幕芯渴且粋€有重要意義的大題目,這個題目的提出可以說是這些年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進一步走向深入的一個標志。”①在經(jīng)過了三十年發(fā)展的今天,關(guān)注和研究河洛文化的地區(qū),已由初期的主要在洛陽市而逐步擴展到河南省、全國乃至世界上的若干地區(qū);研究隊伍也已由初期的洛陽學術(shù)界為主體而發(fā)展到全省、全國和國際上的眾多學者,形成了相當龐大的研究群體;研究的內(nèi)容更由初期較淺、較單純的層面發(fā)展為更加深入、更加全面的研究,有許多重要研究成果面世??梢哉f,在這不尋常的三十年中,雖然也發(fā)生過一些波動和曲折,但由于河洛文化本身的獨特地位和重大價值,有關(guān)方面和學術(shù)界堅持不懈的努力,如今河洛文化的研究已經(jīng)呈現(xiàn)出了相當繁榮的局面,而這種繁榮局面和其他地域文化研究相比是很少見的。這是洛陽學術(shù)界和洛陽人民可以引以為自豪的。
自1989年9月至2014年6月,先后舉辦了十二次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
第一屆,1989年9月14日(中秋節(jié))至17日在洛陽召開,由洛陽歷史學會、洛陽市海外聯(lián)誼會聯(lián)合舉辦。會議收到了各地學術(shù)界、海外僑胞的賀信或賀電,來自鄭州、開封、北京、西安、臺灣、香港以及日本、蘇聯(lián)、美國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專家學者共110余名參加了會議。會后出版了本次研討會的論文集《河洛文化論叢》(第一輯),由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年8月出版。《人民日報》(海外版)、《華聲報》、《星島日報》(美國)對此次研討會作了報導。
第二屆,1990年10月3日(中秋節(jié))在洛陽召開,由洛陽市歷史學會、洛陽市海外聯(lián)誼會聯(lián)合舉辦,會后出版了本次研討會的論文集《河洛文化論叢》(第二輯),韓忠厚主編,河南大學出版社1991年7月出版。
第三屆,1991年9月22日(中秋節(jié))在洛陽市召開。由于種種原因,此次會議沒有以河洛文化研究為主題,會后也未能出版以河洛文化研究為主要內(nèi)容的《河洛文化論叢》第三輯,而且由洛陽市發(fā)起的一年一度的“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從此中斷,一直到13年后才由全國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河南省政協(xié)重新發(fā)起再次召開。②在有關(guān)籌備座談會上,根據(jù)洛陽學術(shù)界的建議,再次召開的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接續(xù)已經(jīng)在洛陽舉辦的第一、二、三屆,列為第四屆。
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04年10月26~28日在鄭州、洛陽召開。本次會議由全國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政協(xié)河南省委員會主辦,鄭州市政協(xié),洛陽市政協(xié)、河南省社科院、洛陽師范學院承辦,會前出版了本次大會的論文集《根在河洛——第四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上、下冊),陳義初主編,大象出版社2004年10月出版。
第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06年4月25~28日在洛陽召開。本次會議與“2006年漢民族研究國際學術(shù)討論會”聯(lián)合召開。論文集有兩種:一、《河洛文化研究——第五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張素環(huán)、劉道文主編,解放軍外語音像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二、《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陳義初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第六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07年10月22~25日在安陽召開。本次會議的論文集《河洛文化與殷商文明》,陳義初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第七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08年9月23~26日在鞏義市召開。本次會議的論文集《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鄧永儉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第八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09年10月20~22日在平頂山市召開。會議的“紀要”指出:“河洛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文化、母文化和主流文化,她不但在地望上居于中國諸區(qū)域文化的中心位置,而且在整個中華文明的文明體系中,也處于核心地位,對其周邊的三晉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三秦文化等產(chǎn)生過強烈影響,并伴隨歷史上幾次大規(guī)模的移民活動而對嶺南文化、客家文化和閩臺文化有較大影響?!?/p>
“紀要”還指出:“以炎黃二帝為代表的中華人文始祖,包括伏羲、女媧、燧人、炎帝、黃帝、祝融、共工、少昊、顓瑣、帝嚳、堯、舜、嫘祖、倉頡等,他們是中華文明的發(fā)軔者,大都出自或主要活動于以河洛為中心的中原地區(qū)……可以說,作為‘炎黃子孫’的中華民族的血脈之根在河洛故土”。
本次會議的論文集《河洛文化與姓氏文化》(上、下冊),鄧永儉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
第九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10年9月28~29日在廣州市舉行。本次會議的論文集《河洛文化與嶺南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第十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11年4月15日~17日在臺灣臺北市舉行。會議的紀要指出:河(黃河)洛(洛河)地區(qū)古稱“天下之中”(司馬遷語),是中華文明最古老的發(fā)祥地和第一個國家形態(tài)夏王朝的誕生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源頭和核心,歷史上,在其南向傳播中,不僅對客家文化、閩南文化和嶺南文化產(chǎn)生了直接的影響,而且對臺灣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臺灣文化中深厚的民族精神、人倫道德理念,習俗信仰規(guī)范等無不與河洛文化密切相關(guān),如姓氏、堂號、民俗、生活習慣、節(jié)日慶曲及祭祖觀念都源于中原,這也是許多臺灣人至今還自稱“河洛郎”、“根在河洛”的重要緣故。
本次會議的論文集《河洛文化與臺灣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4月出版。
第十一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12年10月9日~11日在江西贑州市舉行。本次會議的論文集《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河南人民出版社2012年9月出版。
第十二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2014年6月10日~12日在福建廈門市舉行。會議論文集《河洛文化與閩南文化》,楊崇匯主編,河南人民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
除上述首屆至第十二屆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之外,還有四次比較重要的和河洛文化研究有關(guān)的研討會。
其一,1993年10月8~12日,在鞏義市召開的“中華炎黃文化與河洛文明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此次會議由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河南省炎黃文化研究會、鞏義市人民政府共同舉辦。
其二,2002年10月15~17日,在鄭州舉辦的“河洛文化與臺灣研討會”,此次會議由全國臺聯(lián)、河南省臺聯(lián)、河南大學、河南博物院聯(lián)合舉辦。
其三,2003年10月27日,在鄭州舉辦為時數(shù)天的“客家與中原文化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由鄭州大學、河南省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河南省臺辦、河南省客家聯(lián)誼會主辦。本次會議的論文集《客家與中原文化》,崔燦、劉合生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10月出版。
其四,2005年10月21日,在洛陽市舉辦的“河洛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由洛陽市政協(xié)主辦,洛陽師范學院、洛陽市社科聯(lián)、洛陽市政協(xié)港澳臺僑委員會承辦。
自河洛文化研究起步至今的三十年中,已有大量論文、專著、普及讀本、雜志專號等發(fā)表、發(fā)行,其中不乏研究成果顯著的優(yōu)秀之作。今將有關(guān)書籍、雜志,依時間先后摘要開列如下:
《河洛文化縱橫》,孟令俊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3年9月出版。
《文史知識》(河洛文化專號),1994年3月中華書局出版。
《河洛文化》,周文順、徐寧生主編,五洲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
《河洛文化論叢》(第三輯),韋娜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6年2月出版。
《河洛文化論叢》(第四輯),韋娜主編,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
《河洛文化論叢》(第五輯),韋娜主編,國家圖書館出版社2010年6月出版。
《洛陽經(jīng)濟與洛陽文化》趙金昭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九都洛陽歷史文化叢書”,總編王文超,執(zhí)行總編杜茂公,中國科學文化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全書共分10冊,分別是:
《九都大事》,石建厚、王之尚主編
《九都帝王》,孟令俊編著
《九都宰輔》,韓忠厚、周景巧、曹自力編著
《九都皇室》,牛笑靈編著
《九都名人》,韓忠厚、韓曉玲、王化昆、李恒雀編著
《九都戰(zhàn)事》,韓忠厚、王化昆編著
《九都典籍》,孫新科、杜茂公編著
《九都釋道》,趙榮珦編著
《九都詩韻》,杜茂功選注
《九都勝跡》,徐金星、李春敏、范西岳編著
“河洛文化系列叢書”,侯超英、劉福興主編,九州出版社2003年5月出版。全書共包括12冊,分別為:
《洛陽史話》,魏曉彤、侯超英主編;
《洛陽山水》,王智俊、張光弟主編;
《河洛風情》,焦振亞主編;
《洛陽牡丹》,王紅星、張寶利主編;
《河洛飲食》,劉福興、餞為強、謝社軍主編;
《洛陽帝宅春秋》,劉福興、許鎮(zhèn)孚、張寶利主編;
《洛陽科教史話》,袁君敬、朱志仁主編;
《河洛宗教史話》,劉福興編著;
《洛陽名勝詩選》,侯超英、黃素霞選注;
《洛陽歷代文選》,張文萍選編;
《洛陽歷代名人》,朱志仁、袁君敬主編;
《洛陽神話傳奇》,呂新江主編。
《河圖洛書探秘》,王永寬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4月出版。
《河洛文化通論》(上、下冊),徐金星、吳少珉主編,光明日報出版社2006年8月出版。
《圖說河洛文化》,楊海中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12月出版。
《河洛文化研究》,薛瑞澤、許智銀著,民族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河洛文化概論》,程有為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
《河洛學與民族圣地研究》,徐金星主編,大眾文藝出版社2008年8月出版。
“河洛文化與民族復(fù)興研究”叢書,李學勤、趙金昭、史善剛主編。叢書共包括六卷:
第一卷《河洛文化與閩臺文化》,楊海中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出版。
第二卷《河洛文化與客家文化》,安國樓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三卷《河洛文化與中國易學》,史善剛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第四卷《河洛思想文化研究》,董延壽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五卷《河洛文化的對外傳播與交流》,薛瑞澤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第六卷《河洛文化與宗教》,溫玉成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
《河洛文化源流考》,史善剛主撰,河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出版。
此外,還有一些學術(shù)刊物長期將河洛文化研究作為主要內(nèi)容之一,刊發(fā)了不少研究文章。這些刊物主要有:
《河洛春秋》,洛陽歷史文物考古研究所、洛陽歷史學會主辦,1983年創(chuàng)刊;
《河洛史志》,洛陽市地方史志辦公室主辦,1982年創(chuàng)刊;
《洛陽師范學院學報》(原《洛陽師專學報》),1982年創(chuàng)刊;
《河南科技大學學報》(原《洛陽工學院學報》);
《洛陽大學學報》,1986年創(chuàng)刊;院校合并后改名為《洛陽理工學院學報》。
需要說明的是,還有許多和河洛文化有關(guān)的不同形式的研討會、座談會、講座等,這里不再一一列述;另,除上邊所提到的“論文集”中的論文外,還有為數(shù)不少的論文(其中多有高質(zhì)量的佳作)刊發(fā)在不同刊物和報紙上,也不再一一列述。專題方面的著作、論文集、資料匯編、圖冊等,尚有關(guān)于古都洛陽、古代建筑、古代園林、洛陽牡丹、絲綢之路、大運河、文物考古、龍門石窟、白馬寺、碑志、匾額、唐三彩、周公、玄奘、杜甫、韓愈、古代洛陽詩詞等,也不再一一列述。
從已經(jīng)面世的論文和專著中可以看出,河洛文化的研究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內(nèi)容十分廣泛、十分豐富。其中最主要的研究內(nèi)容涉及以下幾個方面:
河洛文化的概念
河洛地區(qū)的范圍
河洛文化的時限和發(fā)展階段
河洛文化的內(nèi)涵
河洛文化的特征
河洛文化的歷史地位和作用
河洛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等
其中在一些問題上已經(jīng)(或基本上)達成了共識,而在另外一些問題上還存在著一些分歧;對于不少問題的研究探索闡述已經(jīng)相當深入和細致,而在另一些問題上卻還顯得相當不足,留有巨大的研討空間,有些方面甚至還不曾認真涉及,如此等等。這無疑給今后河洛文化研究的方向和內(nèi)容提供了重要的啟示。
①李學勤《根在河洛·序》,陳義初主編,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②參見薛瑞澤、許智銀《河洛文化研究》第7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河洛文化論衡》徐金星 郭紹林 扈耕田等著
暫無相關(guān)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