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廣才
城市是當代中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發(fā)展的驅動器,信息社會的一切物質文明成果都可以通過城市這個驅動器而得到充分的展現。節(jié)奏與變幻,是我們每個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感同身受的一種生活體驗,這也是張廣才通過中國畫表現的一種審美經驗。
傳統(tǒng)中國畫切入當代現實社會的角度是多側面的。比如,從最能體現這個時代視覺特征的城市景觀來展現人文與自然的關系;再比如,從捕捉現代社會心理的角度來發(fā)掘物質文明的高度發(fā)展給人們心理造成的種種焦慮與自癖;還比如,通過塑造當代現實中的各種人物形象以展示現代人的精神風貌,等等。這些內涵與精神的表達,無疑也要求中國畫的筆墨語言隨之進行必要的調整、通變與創(chuàng)新。在某種意義上,筆墨語言的轉換與變化,在藝術的本體上體現了中國畫在切入當代現實社會的過程中所必須經歷的現代性的變革。應該說,傳統(tǒng)中國畫能否深度地切入當代現實社會,既取決于藝術家的現實敏銳性,也取決于藝術家能否將這種敏銳性有效地進行文化內涵與形式語言的轉換。
張廣才新近創(chuàng)作的《時尚進行曲》系列作品,試圖從水墨寫意的角度推進中國畫城市題材的表現。畫面廣泛涉及了購物、休閑、瑜伽、走秀、滑板、搖滾、蹦迪等典型的當代城市生活內容,表現形象以“80后” “90后”時尚青年為主,作品著力捕捉了這一代人在當代城市生活中煥發(fā)出的特有的青春朝氣。他們并不滿足于上一代人的生活觀念,勇于在生活方式與道德觀念上“出走” ,讓他們既經歷了更豐富多彩的商業(yè)競爭,也在每天的打拼之中享受當代信息社會的消費生活。作品表面上表現的是他們休閑式的消費生活,而通過人物形象呈現出的卻是快節(jié)奏生活中的一種打拼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變幻”既是他們不安于現狀的掙扎,也是他們?yōu)槿松硐攵M行的新的選擇與挑戰(zhàn)。
張廣才塑造的這一代人的形象,不是通過素描加筆墨的寫實語言再現城市生活場景中的人物形象,而是大量借用了傳統(tǒng)中國畫的留白空間、洗煉的人物造型和富有動感的人物體態(tài)來表現當代人的城市生活感受。他的這些作品,刪除了背景環(huán)境的描寫,僅僅通過人物的動態(tài)與服飾彰顯這代人的青春活力,甚至省略了人物面部表情的刻畫、人物具體行為的描述。人物體態(tài)被賦予一種動漫式的簡潔化與夸張性的處理,這既顯示了當代無限復制的電子圖像對于繪畫的影響,也揭示了當代青年對于個性化生活的追求也往往落入全球性陷阱的預言。
畫家在這些人物的表現上也改變了藝術家自己慣用的素描加筆墨的語言模式,而是以速寫式的筆法、信筆揮寫的果敢和不加修飾的筆墨捕捉那種隱含在青春胴體內的活力。用筆,則故意追求一種直白的平淡,抓形之中略見率性的灑脫。用色,也一改溫潤秀雅,以平涂和濃麗之色表現現代生活的色彩觀念,追求色相與色塊的變幻與節(jié)奏。
張廣才富有探索性的《時尚進行曲》系列作品,讓人們看到了傳統(tǒng)中國畫還能如此地表現當代城市生活的節(jié)奏與內涵,讓人們看到了傳統(tǒng)中國畫在直面當代生活時所煥發(fā)的一種開放性與開拓性。
當然,這些作品在形象的表達上不是沒有提高和深化的空間、在筆墨語言上也不是沒有錘煉與升華的余地,但更重要的是,中國畫這些探索的出位性和當代視覺體驗的切近性。如果是老生常談、舊瓶新酒,不管是多么的完整,也不管是多么的老到,那也是遠離這一代人生活的故舊文化,這種藝術的心態(tài)不要也罷。(作者為《美術》雜志執(zhí)行主編)
責任編輯:田爽
暫無相關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