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介紹:劉辛寬,中國美術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詩書畫研究院研究員,洛陽市美術家協(xié)會理事,洛陽美協(xié)山水畫藝委會副主任,洛陽國畫院副院長,一級美術師。
劉辛寬接受中國文化藝術網的專訪
主持人:劉辛寬老師行走在名山大川,感受大自然的雄偉與壯麗;徜徉在公園花圃,體驗人與自然的和諧統(tǒng)一。濡墨揮毫,鐵筆治印,山水、花鳥、書法、篆刻,一幅幅形神兼?zhèn)涞淖髌?,讓觀賞者為之贊嘆。今日我們有幸請來了劉老師來為我們做專題采訪。
博藝:劉老師,您好!
劉辛寬:小郭你好!
博藝:今天很榮幸能邀請到您來做我們的專題訪談, 我們了解到您自小就研究書畫,那么在書畫這條藝術道路上您最初的切入點是哪里呢?
劉辛寬:62年上小學的時候,我們當時每天都有大楷課,這個大楷就是寫毛筆字,因為那個時候年紀小 感覺毛筆字很新奇,就慢慢的開始寫,老師給我們發(fā)完字帖,讓我們按照字帖寫,因為那個是老師寫的字,以后到外面看到了這個字帖,所以就開始臨摹。隨著年齡的增長再加上文革開始,一直到七六年,六六年到七六年,因為當時自己喜歡臨帖,在學校老師同學們一看字寫的好,就開始辦板報、抄大字報、搞宣傳等等,就這樣慢慢一點一點積累下來。隨著自己年紀的增長,慢慢知道還有中國畫、花鳥畫、水墨畫、人物畫,再加上自己平時再看一些小兒書、連環(huán)畫,從這些書里了解到好多東西。所以這個切入點就是從小學寫毛筆字開始,慢慢自己一點一點積累到現在,堅持了五十多年。
博藝:劉老師,聽說您畫了許多關于邙山的山水畫作品,在獲獎作品中也有許多是邙山題材的,那么您當時是什么樣的想法把目光集中點集中在了邙山呢?
劉辛寬:我從小生長在洛陽,過去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而且我們洛陽地處中原又是風水寶地,俗語說:生于蘇杭葬于北邙。所以說從這個感覺邙山的風水好,但是邙山是個丘陵地帶,我們叫邙山,實際上它是個丘陵,它沒多高,它是秦嶺的山脈,但是給我的感覺就是:邙山的黃天厚土非常的雄渾,它和陜北山西的黃土高坡還不太一樣,所以它有它自己獨特的地理面貌?,F代人有的說做為一個地域畫家,我們中國畫有上海畫派、江蘇華派、浙江畫派、長安畫派、嶺南畫派、北京畫派等等,好多都是地域畫派,形成自己的風格。所以說我就認準了邙山,連續(xù)幾年我就在邙山上寫生,走遍了邙山的溝溝壑壑。
悠悠紅土情
博藝:好的劉老師,聽您這么說我們也了解到您的繪畫作品入選了我們這一次的全國美展,并獲得了全國美展一等獎美術作品《悠悠紅土情》,它也是邙山題材的作品是么,那么能不能詳細的跟我們說明一下您在這幅作品中的特點和想法 ,作品中的紅又代表什么呢?
劉辛寬:代表熱烈、興奮,再一個就是視覺上的沖擊力。第一次參加展覽,給了我希望,94年我畫了《悠悠紅土情》這幅畫,畫了十天時間,把我們中國畫顏料所能用的紅全部用上了,在這個上面也有人臨摹我的作品,但是這個紅他們達不到,這中間細微的有些變化,他們達不到,我說話可能有點口滿,有點多,但是實際上就是這樣的。八屆屆展中國來講五年一次,一生中間有多少個五年?所以說我感覺我參加第八屆全國美展我是幸運的,十天的功夫沒有白費,現在這幅畫,再讓我去下這個功夫畫這幅畫,可能也畫不了,所以這幅畫一直珍藏在家里。
博藝:劉老師有人說:“古人書法用轉筆,以勢取形,今人不轉筆,以目取形”。那么您是怎么看待這種說法的?或者是您在生活中又是怎樣用筆的呢?能不能跟我們詳細的談一下?
劉辛寬:古人也有善于用側鋒去畫畫,但是大部分都是用中鋒用正鋒,你看畫山水,皴擦點染,一般皴的時候,你像這個皮毛皴啊、牛毛皴啊,這些皴法等等,這些手法可能用的是中峰就是正峰,但是你說這個馬牙皴啊、折帶皴啊,這些肯定要用側鋒,中側兼用,所以這個好多字,你沒法去很認真的說我這個就是什么峰,所以說這個問題我是這樣看,我畫畫中側兼用,就是很隨意的把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這種感覺,把它表達出來.
博藝:劉老師,如果說西畫的創(chuàng)新是“破舊立新”,那么中國畫的創(chuàng)新就是“傳承出新”。您是怎么看待這種說法呢?
劉辛寬:中國畫最關鍵的、最高的境界就是線條和水墨,它不是說沒有傳承你這個線條,你這個水墨怎么來,是吧?所以說它沒辦法來。學西畫你要按西畫素描的方法去畫中國畫,那是畫不出來這種感覺的,也畫不出來這個神,我畫邙山,我要的是他的魂,而不是他這個型,我畫的是我自己心中的邙山。
博藝:在邙山題材山水畫成功后,您現在又把目光投向了哪里?或者說您現在未來山水畫作品的目標和方向又是哪里呢?
劉辛寬:畫家你畫出的東西要為大眾所接受,我原來就是自己很自負的說畫這個邙山,感覺自己畫這個邙山,型啊、靈啊畫的感覺很好,但是大眾不接受。對我刺激最大的是我新疆的一個朋友,我在新疆辦展覽的時候,他買了一幅畫,他高高興興掛在家里面,他老婆回家一推門,我們家什么時間開了一個窗戶,為什么呢,因為我畫的畫太黑了,份量太大,所以說一般人他接受不了,因為你畫畫讓老百姓看,給她美的享受,而不是按照你自己這樣去畫,所以說近幾年,追求的一個目標就是雅俗共賞。
博藝:好的,謝謝您劉老師,非常感謝您今天能接受到我們的專訪,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