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遺跡
崤函古道遺跡位于河南省陜縣硤石鄉(xiāng)車壕村西南約2000米,距三門峽市36公里,為古代中原通往關中的咽喉,是東至開封西達長安的交通要道,也是我國古絲綢之路上一處極其珍貴的文化遺存。河南省人民政府于2006年6月將其公布為第四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春秋時期著名的秦晉之戰(zhàn)在此鏖兵,唐代大詩人杜甫夜宿于此,目睹官兵抓人、民不聊生的凄慘景象,寫下了著名詩篇《石壕吏》。
崤函古道成為絲綢之路上的鎖鑰要塞,其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地理地貌使然。黃河出龍門峽谷后,由北向南,到今風陵渡口,南遇秦嶺峻峰,北堵中條山脈,不得不在此拐彎向東,在兩山之間滔滔東去,成了這條古道北邊的一條天然屏障。其南,是秦嶺自華山、亞武山向東高峻崇險的余脈小秦嶺,不可逾越。在這河與山之間的三、四級臺地,是海拔都在500-700米的黃土高原,長年的雨水沖蝕,形成了一道道陡深的沖溝。只有在黃河南岸的一級臺地,地勢平緩,狹窄修長,是一條天然的交通通道。二是人文因素。在崤函古道的西端是關中平原,東端是河洛平原,北邊是晉南平原。這個地區(qū),是中華文明發(fā)源的核心地區(qū),至少從5000—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間的4000多年間,都是中國政治、文化和經濟中心。因此,不管是豫、秦、晉三個文明核心區(qū)之間還是長安與洛陽兩京之間的一切交流與流通,崤函古道勢必成了必經之地和唯一通道。特別是兩周和漢、唐時期實行的“兩京制”,崤函古道成了一條名符其實的京畿大道。
現存古道遺跡長約150米,路面寬3米至6米,車轍寬約1.06米,轍痕深0.05米至0.3米不等,呈西北、東南向。轍痕系車輪在原自然石灰石質山坡上長期碾軋而形成,印痕清晰。除轍痕外,局部尚留有人工鋼釬鑿刻的痕跡。因以后新修的道路改線繞行,這段古道被遺留在一條馬鞍形的山梁兩側,雖經風雨剝蝕,依然如初。加之周邊原始、自然的環(huán)境風貌,其真實性、完整性完全符合世界遺產對文物本體的要求。崤陵古道之北崤道已通過國家和省有關專家評審,入選了“絲綢之路”申報世界遺產候選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