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把亞、歐、非三大洲連接起來,把古代的文明古國、文明地區(qū)連接起來,極大地促進了古代各地區(qū)、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對人類社會、人類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產(chǎn)生了全面深刻的影響。
我國古代文明、古代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播西域諸國,史籍不乏記載。《北史》說高昌國(建都于今新疆吐魯蕃東南)“有《毛詩》、《論語》、《孝經(jīng)》,置學官弟子,以相教授”,“文字亦華夏”,“風俗政令,與華夏略同”。唐貞觀元年(627年),高僧玄奘赴印度拜取佛經(jīng),曾向戒日王講《秦王破陳樂》和唐太宗功德。唐初,王玄策先后三次出使印度。曾登印度耆阇崛山,“因銘其山,用傳不朽”;又在摩河菩提寺立碑。另據(jù)《新唐書?西域傳上》記載說,王玄策還曾在摩揭陀國立碑。
王玄策之外,在印度立碑的還有道希法師。據(jù)《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記道希云:道希法師,齊州歷城人,他途經(jīng)吐蕃到達印度,曾在那爛陀寺學習大乘佛法。他“有文情,善草隸,在大覺寺造唐碑一首,所將唐國新舊經(jīng)論四百余卷,并在那爛陀矣”。以上所述玄奘大師和戒日王對話,王玄策、道??蹄懥⒈?,都直接間接具有文化傳播的意義和作用。
《道德經(jīng)》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經(jīng)典之一,《道德經(jīng)》傳入印度,是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的大事。對此,道宣于唐高宗龍朔元年(661年)至麟德元年(664年)所編撰之《集古今佛道論衡》有具體記載。
造紙術是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之一,公元8世紀,我國的造紙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阿拉伯,后又傳入歐州。這是影響人類文明的重大事件。1933年,在新疆羅布泊漢代烽燧遺址出土一張古紙;1957年,在陜西西安市霸橋發(fā)現(xiàn)一疊古紙;其后還曾先后在居延、甘肅天水放馬灘等發(fā)現(xiàn)古紙。這些古紙的年代表明,早在西漢時期,我國已經(jīng)可以用麻纖維制作紙了。到了東漢時的蔡倫,更把造紙術提高到一個嶄新的階段。至今在距東漢洛陽城不遠的地方,仍有前紙莊、后紙莊等村落;在偃師緱氏鎮(zhèn)東北有造紙河,岸邊立有“造紙河遺址”標志,相傳均為當年蔡倫造紙之地。漢桓帝認為蔡倫造紙有功,命史官曹壽、延篤為蔡倫立傳,收入《東觀漢記》。今湖南省耒陽市保存有蔡侯祠,以紀念這位有偉大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古人。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以及歐洲、北非后,便取代了埃及的紙草、印度的貝葉、歐洲的羊皮,“蔡侯紙”很快成為世界范圍內(nèi)主要的書寫材料。關于造紙術的西傳,和一次有名的戰(zhàn)爭有關。《新唐書》曾提到怛羅斯城唐軍大敗一事,大體經(jīng)過是這樣的:天寶十載(751年),安西節(jié)度使高仙芝統(tǒng)領大兵三萬出擊,兵至怛羅斯城(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城南),遭迂大食兵,兩軍相持五天,因葛羅祿部眾叛變,高仙芝軍大敗,率殘兵數(shù)千乘夜逃回。就是這次戰(zhàn)爭,大食俘虜了眾多包括有技能的唐人,如織匠、金銀匠、畫匠、造紙匠等。于是包括造紙技術在內(nèi)的多種工藝技術從而西傳。此次戰(zhàn)爭中被俘的杜環(huán),本為杜佑族子,在經(jīng)歷十二年后自海路返回廣州。他回國后寫出的《經(jīng)行記》一書,就有關于唐人“漢匠”在大食被“起作畫者,京兆人樊淑、劉泚,織絡者河東人樂環(huán)、品禮”等的記載。
造紙術之外,井渠法、印刷術、煉丹術、火藥、煉鋼術、指南針以及一些天文學、醫(yī)藥學知識等也都先后通過絲綢之路傳向了西方。
和中國文明、文化西傳的同時,西域廣大范圍內(nèi)不同國家、不同地區(qū)的文化,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華大地,對中國歷史、中國文化、中國社會以及中國人民的思想和生活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其中發(fā)揮影響最大的是佛教。
佛教,別稱釋教、梵教,起源于公元前六——五世紀時期的古代印度,相當于我國的春秋時代,距今約有二千五百年的歷史。它的創(chuàng)立者,為北天竺迦毗羅衛(wèi)國(今尼泊爾王國境內(nèi),尼、印交界之羅泊提河東北部)凈飯王和王后摩耶夫人的兒子(太子)悉達多?喬答摩。悉達多,是他出家前的本名;喬達摩,亦譯“瞿曇”,是他的姓。后人尊稱他為“釋迦牟尼”。
佛教大致上通過二條路線向世界各地傳播。一為南路:公元前三世紀時,佛教先傳至獅子國(今斯里蘭卡);公元五世紀再傳至緬甸;公元12世紀時傳至泰國、柬埔寨等。此路以小乘佛教為主;一為北路:在我國西漢時期,已經(jīng)傳至中亞各國,如安息、康居、大月氏等;后經(jīng)中亞、過蔥嶺,傳至我國西部邊陲地區(qū)的于闐、龜茲、疏勒等地。公元一世紀前后傳入中原地區(qū)。至二世紀再由我國傳入越南,四世紀傳入朝鮮半島,六世紀又傳入日本。此路以大乘佛教為主??梢钥闯觯@條路線其實就是人們所稱的“絲綢之路”。關于佛教傳入中國內(nèi)地的記載,最早見于史籍而可靠的是:西漢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皈依佛教的大月氏王派遣使臣伊存至西漢國都長安,博士弟子景盧(《釋老志》作秦景憲)曾向他學《浮屠經(jīng)》,但這時尚沒有宗教活動。
“永平求法”引出了洛陽白馬寺的創(chuàng)建?!段簳肪硪话僖皇摹夺尷现尽酚涊d,到了晉代,洛陽有佛寺四十二所。這四十二所佛寺中,經(jīng)今人可考者只有白馬寺、東牛寺、菩薩寺等十余個。
進入南北朝時期,佛教在東土大地進一步發(fā)展,北魏遷洛陽后,出現(xiàn)了空前的崇佛熱潮。延及隋唐,佛教發(fā)展到鼎盛階段,中國化的佛教正式形成。在佛教傳入中國后的長時期里,經(jīng)過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相互碰撞、消化吸收,成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的哲學思想如宇宙觀、人生觀、道德觀,文學如小說、詩歌、戲曲,藝術如建筑、雕刻、繪畫、音樂、舞蹈、戲劇,科學技術如天文、地理、數(shù)學、醫(yī)學、音韻學、語言學,民俗及社會風尚方面如歲時節(jié)日、婚喪嫁娶、游藝娛樂、衣食住行等諸多方面,都產(chǎn)生了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佛教之外,祆教、景教、摩尼教也是沿著絲綢之路傳入我國的。
西域的雜技、音樂、舞蹈藝術也曾對我國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早在漢代,拂菻的雜技幻術已經(jīng)傳入中國?!杜f唐書》云:“大抵《散樂》雜戲多幻術,幻術皆出西域,天竺尤甚。”道世《法苑珠林》說:“至顯慶已來,王玄策等數(shù)有使人向五印度,西國天王為漢使設樂,或有騰空走索,履屐繩行,男女相避,歌戲如常?;蛴信耸峙取⒌?、槊槍等,擲空手接,繩走不落。或有截舌自縛,解伏依舊,不勞人功。如是幻戲,種種難述?!?/FONT>
至于西域樂舞,早在北朝時已陸續(xù)傳入我國。隋文帝定七部樂,隋煬帝定九部樂,至唐太宗時定為十部樂。其中除燕樂、清商兩部原為漢族樂舞以及高麗一部外,其余天竺、龜茲、安國、疏勒、康國、高昌、西涼七部均來自西域或融有西域成分。史籍還常見有西域一些國家“獻樂舞人”、“獻胡旋舞女”的記載,都說明西域樂舞對我國樂舞藝術的影響。與樂舞同時傳入的還有西域的一些樂器。源于康國的潑寒胡戲,也叫乞寒潑胡。舞者騎駿馬,著胡服,鼓舞跳躍,以水相潑。或裸身赤足,成群結(jié)隊,用冷水相互潑灑,乞求嚴寒。據(jù)《舊唐書?張說傳》說:自武則天末年季冬為潑寒胡戲,唐中宗嘗御樓觀看。后因有人批評此種樂舞有失漢官威儀,效法夷狄等,在玄宗開元年間禁斷。因唐代又稱潑寒胡戲為蘇莫遮,故其樂典也叫蘇莫遮曲。
《魏書》載,北魏初年,太武帝拓跋燾時,西域大月氏“商販京師,自云能鑄石為五色琉璃,于是采礦山中,于京師鑄之。既成,光澤乃美于西方來者。乃詔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徹,觀者見之,莫不驚駭,以為神明所作。自此中國琉璃遂賤,人不復珍之”。由西域傳入我國的玻璃(琉璃)生產(chǎn)技術和玻璃制品,與我國的玻璃(琉璃)生產(chǎn)技術和玻璃制品有很大區(qū)別。它的傳入,促進了我國古代玻璃制造業(yè)的發(fā)展。
大約自隋代開始,印度的歷算書傳入我國內(nèi)地。唐代,有瞿曇羅、迦葉波、鳩摩羅等印度歷數(shù)家來長安?!端鍟?經(jīng)籍志》載有《龍樹菩薩藥方》、《西域諸仙所說藥方》等印度醫(yī)書。唐太宗時,王玄策曾招天竺方士那羅邇娑婆寐,進奉延年藥給唐太宗;高宗時,曾遣東天竺盧伽逸多求長生不老藥,遣中天竺僧福生、那提赴南海諸國采集異藥;開元十七年(729年)六月,北天竺國三藏沙門僧密多曾獻質(zhì)汗等藥等,說明西域的歷算、醫(yī)學等也和我國有所交流。(連載完)
(作者系洛陽絲綢之路與大運河研究會會長 徐金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