炳靈寺石窟
2013中國洛陽絲綢之路申遺大型文化采風(fēng)活動今日采風(fēng)點:炳靈寺石窟。
炳靈寺石窟處在“絲綢之路”隴西段的一條支線上,坐落于距離永靖縣城約35公里處小積石山大寺溝,有“深山藏古寺”之神韻,是中國著名的十大佛教石窟寺之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藏語中,“炳靈”是“十萬佛”的意思,所以,炳靈寺(唐代名靈巖寺),也就相當(dāng)于漢語中的“千佛山”“萬佛洞”了。
炳靈寺最早叫“唐述窟”,是羌語“鬼窟”之意。后歷有“龍興寺”、“靈巖寺”之稱。明永樂年后,取藏語“十萬佛”之譯音,取“炳靈寺”或“冰靈寺”之名。
炳靈寺通常包括炳靈下寺、炳靈上寺、洞溝三個部分。遠在十六國時期,鮮卑族乞伏氏曾在抱罕(今臨夏市)建立西秦政權(quán)(公元385—431年),統(tǒng)治達47年之久。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后,西秦統(tǒng)治者廣弘佛教,炳靈寺便成為西秦境內(nèi)的佛教勝地。晉代名僧法顯在西行前往印度時,曾在這里駐留,169窟至今還保留著他的墨書題記(即“建弘元年”墨書題記)。
與麥積山一樣,炳靈寺也開鑿于十六國時期的西秦,由北魏至唐多有擴建,迄今已有1500余年歷史,現(xiàn)存窟龕183個。亦有一尊背依百丈石壁的大佛,系唐代所鑿,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侵蝕,石雕面目已有些模糊,但怡然的神態(tài)仍依稀可辨,泥塑的身軀卻仍保存完好。
炳靈寺的壁畫,保存至今的數(shù)量雖少,卻真實地反映了十六國時代西北地區(qū)的社會風(fēng)貌、音樂舞蹈以及裝飾藝術(shù),對佛教的認識和理解,同樣具有十分重要的研究價值。范文瀾先生在他的《中國通史》中認為:炳靈寺石窟與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并駕齊驅(qū),有著同樣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shù)價值。1961年被國務(wù)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67年,劉家峽大壩建成蓄水,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guān)懷下,國務(wù)院撥??钚藿耸叻雷o大堤。1982年,甘肅省文化廳又撥出專款修建了鋼筋混凝土雙曲拱橋,方便了游人。
從炳靈下寺沿溝底朝東北走5華里即到炳靈上寺,這里名大寺溝,四面環(huán)山,林木蔥蘢,聚寶盆式的地形,又與下寺開放式地形不同,可謂別有洞天。
上寺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隋唐。如今,上寺寺院東邊山崖上,以及喜佛溝下層的山崖上,有唐代開鑿、明代重修的窟龕兩個。據(jù)史書記述,文成公主當(dāng)年過境時就居住在這里。元、明以來,這里一直是炳靈寺宗教活動的中心。
一邊是滾滾的黃河,一邊是陡峭的山峰,炳靈寺獨特的景觀給人留下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