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這6天,我一直待在甘肅??陀^地說,這是一片貧瘠的土地,東邊秦嶺山脈孕育了黃土高坡些許青郁蔥嶺,西邊綿長干涸的祁連山脈則造就了難見綠洲的戈壁灘涂。在黃土地與戈壁灘上有著一條舉世聞名的河西走廊。
1000多年前,沿著這條走廊形成了兩條我們現(xiàn)在要探尋的絲綢之路。如果說,絲綢之路給西安和洛陽帶來了盛名與繁華,給甘肅留下的,則是一座座佛教石窟。從某種意義上說,甘肅是絲綢商路帶出的文明圣地。
●戈壁灘見證信仰的力量
從進入甘肅第一站——天水市麥積山石窟(相關報道詳見8月16日《東方今報洛陽讀本》),在不同的佛像石窟之間尋找絲綢之路的足跡開始,我便進入了一種極其興奮的狀態(tài)。因為很小的時候,敦煌莫高窟就印在了我的腦海里。我在想,當駝隊走在絲綢之路上時,無論是生存環(huán)境還是文化交流,這里與西安和洛陽相比并不占優(yōu)勢,為何會留下如此燦爛的文化成果呢?它在絲綢之路上到底占據(jù)著什么樣的位置?這些,其實也是我們此次采風活動的真正意義所在。
西安和洛陽是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東西方文明的成果在這兩地完成最終交融,自然能夠帶來更多的繁華、榮耀與喧囂。甘肅則完全不同,這只是整個行程的一段而已。當駝隊走在這里,面對長達幾千里、少見人煙的戈壁和黃土高坡,人們心里想得最多的,恐怕是早日走出去。路途中的短暫停留,也只是歇歇腳。他們留給這里的印記并不多,有兩種人是例外的,佛教人和慕名而來的文人。一支佛教駝隊,盡管渴望早日一睹大漢或盛唐帝國的盛景,但他們考慮最多的,還是將自己的信仰傳給所能走過的每一地、能見到的每一人,汲取東方幾千年的文明素養(yǎng)。他們在面對長時間走不出的戈壁灘時,靠的是信仰。如今這里最多、最文明的景點遺址,也與宗教有關。他們創(chuàng)造出來的石窟佛像、寺院等,便成了商旅駝隊的停留驛站,他們在這里補給食物與水,同時也建立自己的信仰,以更大的力量支撐走完全程,拜托心靈上的荒漠??梢哉f,甘肅便成了絲綢商路帶出的文明圣地。
●從軍事重地到商貿古鎮(zhèn)
比如,甘肅最著名的“三大窟”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和炳靈寺石窟。敦煌莫高窟以壁畫見長,麥積山石窟以泥塑為最,炳靈寺則以石雕著稱。除此之外,還有諸如張掖大佛寺臥佛、鎖陽榆林窟等大大小小佛教圣景幾十處,就連中國佛像石窟的鼻祖天梯山石窟也在這里。
絲綢之路形成時期,甘肅是中國的西北邊陲,古人“西出陽關無故人”、“春風不度玉門關”等詩句是最好的寫照。陽關和玉門關是絲綢之路上最著名的關口,也是通往西域的唯一通道。出了關就代表著出了國,駝隊商人也就真正成了“外鄉(xiāng)人”。
正因為此,長長的絲綢之路在甘肅岔分為二。北線是主線路,代表性的遺存是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等,南線則位于偏遠的臨夏永靖縣黃河邊上,以炳靈寺石窟為最。
當然,邊陲還有一個很重要的現(xiàn)象是,作為軍事重地的關卡,也極易形成一座座商貿古鎮(zhèn),經(jīng)歷幾千年的滄海桑田后如今成了一處處遺跡。明代嘉峪關建立之處雖定位軍事要塞,但9年之后儼然成為絲綢之路通道。這里的一切都在證實著絲綢之路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片段。
我所感悟的是,駝隊的腳步所至,帶來的不僅是佛經(jīng)典籍、佛像石窟,還讓我們關注和思考絲綢之路時期輝煌的來源和去處。也包括,佛教駝隊對荒漠地帶的成功利用,給走在絲綢之路的商旅們提供了驛站,支撐了荒漠條件下的行旅交通,最終使得東西方文明線路得以貫通。奇怪的是,它非但沒有造成環(huán)境上的破壞,反而成為一處處經(jīng)典文化留存。這一點,足夠讓我們現(xiàn)代人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