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保存最完善的烽火臺-克孜爾尕哈烽燧
克孜爾尕哈烽燧
2013年8月27日上午,采風(fēng)團(tuán)來到克孜爾尕哈烽燧遺址。據(jù)庫車縣文物局工作人員李秀蘭介紹,克孜爾尕哈烽燧是絲路古道上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世界文明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一處文化遺產(chǎn)。
位于庫車縣城西北的克孜爾尕哈烽燧,維吾爾語意為“紅嘴老鴰”或“紅色哨卡”,這座歷經(jīng)2000多年的古軍事建筑,至今依然雄姿猶存,是絲綢之路上最古老、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烽燧遺址。烽燧是漢唐時期邊防報警的軍事傳訊設(shè)施,烽燧頂部可燃放狼煙傳遞緊急軍情,多與政治軍事中心的城堡、驛站、交通要隘等共同構(gòu)成安防網(wǎng)絡(luò)。
克孜爾尕哈烽燧傳說是國王為防女兒被毒蝎蜇死修建的高塔。在維吾爾語中,“克孜”是姑娘的意思,“尕哈”則具有居所的含義,因此民間有一個和修建克孜爾尕哈烽燧有關(guān)的、充滿感傷的傳說。在很久以前,一個古老王國的公主剛剛出生,一位巫師就提醒國王“小公主會被毒蝎蜇死”。這位國王擔(dān)心失去愛女,在大臣的建議下決定修建一座高臺讓公主居住,于是在通往克孜爾尕哈千佛洞的鹽水溝大路邊矗立起一座高塔。雖然公主從王宮搬進(jìn)高塔,卻仍然沒有擺脫命運的安排,毒蝎從國王賜給她的蘋果中爬出來,蜇死了公主。故事的要義不是公主的命運,而是當(dāng)?shù)厝嗣褚源吮磉_(dá)對父愛偉大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