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區(qū),和中國歷史的發(fā)展變化,和中國民族文化的進步繁榮有重大關(guān)系,占有重要地位,發(fā)揮過重大作用。
其一,河洛地區(qū)地處“天下之中”,是本來意義的中國。
《尚書·召誥》曰:“王來紹上帝,自服于土中?!薄妒酚洝⒕磦鳌氛f:“成王即位,周公之屬傅相焉,逎營成周雒邑,以此為天下之中也,諸侯四方納貢職,道里均矣?!卑喙獭秲啥假x》稱洛陽說:“處乎土中,平夷洞達,萬方輻湊?!彼稳死罡穹恰堵尻柮麍@記》說:“洛陽處天下之中,挾崤澠之嚴阻,當秦隴之襟喉,而魏趙之走集,蓋四方必爭之地也?!痹谖覈糯墨I中,類似的記載和論述還有很多,這里不再一一引用。
“中國”一詞,曾見于《詩·大雅·民勞》中:“惠此中國,以綏四方”;也見于《詩·小雅·六月序》中:“《小雅》盡廢,則四夷交侵,中國微矣。”還有其它早期典籍等。但“中國”一詞最早而可靠的應(yīng)是出現(xiàn)于1965年陜西省寶雞縣所出土的青銅器“何尊”銘文中。其文曰:“唯王初遷宅于成周,復(fù)稟王禮福自天,在四月丙戌,王誥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爾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茲因(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則廷告于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乂民。”何尊為西周初年第一件有紀年銘的青銅器,系名“何”者作于周成王五年,距今已有3000多年??梢钥闯觯@里的“中國”,即指周王朝疆域的中心地區(qū),即成周,也即洛陽一帶。
其二,河洛地區(qū)最早跨入文明時代。
美國著名民族學(xué)家摩爾根,曾在他的《古代社會》一書中,把人類歷史劃分為三個時代:一是蒙昧?xí)r代,指人類及人類社會誕生至制陶術(shù)發(fā)明,大體相當于舊石器及中石器時代;二是野蠻時代,指制陶術(shù)發(fā)明至文字出現(xiàn),大致相當于新石器時代至金屬時代初期;三是文明時代,以文字的發(fā)明和使用開始。人類和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也就是原始社會解體,私有制、階級社會和國家的出現(xiàn)。
人所周知,迄今,在全國范圍包括臺灣在內(nèi)的許多地方都發(fā)現(xiàn)了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如長江下游江浙一帶的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東北遼河流域的紅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嚴文明先生曾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劃出六個較大的文化系統(tǒng),“即黃河中游的中原文化系統(tǒng),下游的海岱文化系統(tǒng);在古黃河的下游及其附近,即在今河北、遼寧和內(nèi)蒙古交界的地方有一個燕遼文化系統(tǒng);長江中游有兩湖文化系統(tǒng),下游有江浙文化系統(tǒng),上游的四川有巴蜀文化系統(tǒng)。此外在甘青地區(qū)和雁北地區(qū)還有從中原文化系統(tǒng)分化出來的亞文化系統(tǒng),在黃河中下游之間和長江中下游之間也還有一些亞文化系統(tǒng)?!?/span>①這就是所謂的中國古代文化“多元論”或“多中心論”。但在廣袤的中華大地上,人類社會實現(xiàn)“突變”,率先進入“文明時代”,出現(xiàn)“國家”,卻是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
夏鼐先生曾指出:確定文明的出現(xiàn),須有“都市、文字和青銅三個要素”②。李先登、楊英先生稱:“中國古代是從黃帝開始向文明過渡的,從黃帝到堯舜的五帝時代是中國古代文明起源時期……中國古代是由夏王朝的建立而正式進入文明社會的。”③李先登先生又稱“到了龍山文化晚期,即距今4千余年前時,河洛文化發(fā)展為河南龍山文化王灣類型,或稱為煤山類型。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此時,河洛文化的生產(chǎn)力有了一次突飛猛進的發(fā)展,發(fā)生了質(zhì)的飛躍,出現(xiàn)了青銅禮器、文字和城市,在全國率先進入了文明時代,并從此在相當?shù)臅r期內(nèi)成為中國古代文明的核心。”④
劉慶柱先生稱:“學(xué)術(shù)上嚴格意義的古代文明起源、形成,實質(zhì)上就是國家的起源、形成,因此說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是個政治范疇的問題”,“根據(jù)國內(nèi)目前學(xué)術(shù)界一般認為,河洛地區(qū)夏文化已經(jīng)形成了古代文明,已是早期國家的考古學(xué)文化。”⑤
其三,河洛地區(qū)為“王者之里”,長期是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中心?!妒酚洝し舛U書》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逸周書·度邑》說:“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毋固,其有夏之居”;《國語·周語上》又說:“昔伊、洛竭而夏亡”,足見河洛地區(qū)和夏王朝關(guān)系極為密切,正是夏王朝活動的中心地區(qū)。
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偃師二里頭村南發(fā)現(xiàn)、以后又長期進行考古發(fā)掘和廣泛深入研究的二里頭遺址,就是“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的“斟鄩”所在地,是夏王朝的都城。這應(yīng)是我國“八大古都”(洛陽、西安、北京、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中最早誕生的都城,也是最早的洛陽城。由夏以降,商、西周、東周、東漢、三國魏、西晉、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后晉均曾建都洛陽,故稱洛陽為“九朝故都”(九表示多數(shù))或“十三朝故都”。居住過一百余位帝王,累計建都時間達1500余年之久。
在中國八大古都中,洛陽、開封、鄭州、安陽四大古都均在河洛地區(qū)或河洛文化圈之內(nèi),其中尤以洛陽建都最早、建都時間最長、建都朝代最多、居住帝王最多;二里頭夏都斟鄩被稱為“華夏第一王都”;沿洛河由東向西一線,在50公里以內(nèi),保存下來五座古代都城遺址(由東向西依次為:商都西亳、夏都斟鄩、漢魏故城、隋唐東都城、東周王城),這在世界范圍內(nèi)也是僅見的;北魏洛陽城范圍約1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都城。凡此,在八大古都、100余座歷史文化名城中,洛陽應(yīng)是當之無愧的“古都之首”、“名城之冠”。
其四,河洛地區(qū)不但長期是國都即中央政權(quán)的所在地,而且也長期是各級地方政權(quán)機構(gòu),如部、州、郡、府、縣治所的所在地。
以洛陽為例。公元前249年,秦置三川郡,郡治成周城。初領(lǐng)十三縣:偃師、新安、宜陽、平陰、緱氏、陜、澠池、鞏、梁、滎陽、京、卷、陽武,后加置河南、洛陽二縣,計十五縣。
前205年,漢高祖劉邦改三川郡為河南郡。河南郡治雒陽,領(lǐng)二十二縣:洛陽、河南、偃師、緱氏、平、平陰、新成、穀成及鞏、滎陽、新鄭、中牟、開封等。
建武元年(25年),劉秀創(chuàng)建東漢,定都洛陽;建武十五年(39年),更河南郡為河南尹。又置司隸校尉部,下領(lǐng)七郡:河南尹(河南郡)、河內(nèi)郡、弘農(nóng)郡、河?xùn)|郡、京兆尹(郡)、扶風(fēng)郡、馮翊郡。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洛州總管府,下轄九州:洛州、鄭州、熊州、穀州、嵩州、管州、伊州、汝州、魯州;唐太宗貞觀十年(636年)置監(jiān)察機構(gòu)河南道,駐洛陽;唐玄宗開元元年(713年)改洛州為河南府,下轄二十六縣:河南、洛陽、偃師、緱氏、鞏、陽城、登封、新安、澠池、永寧、密縣、王屋、濟源、溫縣、陽翟、汜水;開元二十一年(733年),置都畿道,駐洛陽,轄河南府、汝州、陜州、鄭州、懷州。
宋置河南府,下轄十六縣:河南、洛陽、永安、偃師、潁陽、鞏、密、新安、福昌、伊陽、澠池、永寧、長水、壽安、河清、登封。
元代置河南府路、河南府,河南府下領(lǐng)一州八縣:陜州(轄陜、靈寶、閿鄉(xiāng)、澠池四縣)和洛陽、偃師、鞏縣、孟津、登封、新安、宜陽、永寧。明代仍置河南府,在元代建置的基礎(chǔ)上增加了嵩縣。后又增加伊陽。清置河南府,治洛陽。
民國建立后,廢河南府,設(shè)河洛道,道尹公署駐洛陽,轄十九縣:洛陽、偃師、孟津、鞏、登封、澠池、新安、宜陽、洛寧、嵩、陜、靈寶、閿鄉(xiāng)、盧氏、臨汝、郟、寶豐、魯山、伊陽。
1927年,改河洛道為豫西行政區(qū),國民政府又將豫西行政區(qū)一分為二,改為河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qū)、第十一行政督察區(qū)。第十行政督察區(qū)駐洛陽,下轄九縣:洛陽、偃師、鞏、登封、孟津、伊川、嵩縣、宜陽、伊陽。
上述各級地方政權(quán)機構(gòu)中,以河南府的設(shè)置朝代最多,時間最長,影響也最大。自唐以后,宋、元、明、清皆因之。今日的登封市(原登封縣,包括嵩山)、鞏義市(原鞏縣),原本均為河南府所轄,只是到了1949年才改劃屬當時的鄭州專區(qū)。至今剛過一甲子(60年)。
其五,華夏族形成于以河洛地區(qū)為核心的中原大地
我們知道,漢族是中華民族的主體民族,也是世界范圍內(nèi)人口最多的民族,曾經(jīng)為人類作出了重大貢獻。而漢族的前身,則是華夏族。
《國語·晉語四》曰:“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span>
有蟜氏生活在哪里?《山海經(jīng)·中次六經(jīng)》載:“平逢之山,南望伊、洛,東望穀城之山,無草木,無水,多沙石。有神焉,其狀如人而二首,名曰驕蟲,是為螫蟲,實維蜂蜜之廬。”驕蟲即蟜蟲,即蜜蜂,有蟜氏應(yīng)是以蟜蟲即蜜蜂為圖騰的氏族。根據(jù)《山海經(jīng)》所記平逢山地望,應(yīng)即生活在今洛陽以及孟津、新安、澠池一帶。馬世之先生在對比研究了學(xué)術(shù)界關(guān)于有蟜氏居地的三種說法(山東東阿縣、黃帝葬地橋山、洛陽孟津縣)后也認為,“有嬌氏族部落的活動中心為遠古名山平逢山”,“當代學(xué)者大部主張洛陽市孟津縣橫水鎮(zhèn)西北龍馬古堆就是古平逢山?!?/span>⑥
《山海經(jīng)·中次三經(jīng)》載:“青要之山,實維帝之密都。北望河曲,是多駕鳥;南望土單渚,禹父之所化,是多仆累、蒲盧?!鼻嘁剑诮裥掳部h,即黃帝密都所在。
《史記·五帝本記》又曰:“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迸狍S《集解》引譙周曰:“有熊國君,少典之子也。”又引皇甫謐曰:“有熊,今河南新鄭是也。”
今日新鄭市,號稱“黃帝故里”。不管此種說法有無爭議,但黃帝族主要活動于河洛地區(qū)為核心的黃河中游地區(qū),應(yīng)當是可信的。
《史記·五帝本紀》曰:“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于顓頊為族子”。張守節(jié)《正義》引《帝王紀》曰:“帝俈(嚳)有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邰氏女,曰姜螈,生后稷(周先祖);次妃有娀氏女,曰簡狄,生卨(契,商先祖);次妃陳豐氏女,曰慶都,生放勛(帝堯);次妃娵訾氏女,曰常儀,生帝摯”。
《禮祀·祭法篇》云:“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狈段臑?span style="text-indent: 2em;">先生還曾指出:“卜辭中證明,商朝認帝嚳為高祖,祭禮非常隆重,帝嚳可能是實有其人”。
帝嚳族就生活在以伊洛平原為核心的河洛地區(qū)。見諸史籍者,如《史記·殷本紀》云:“湯始居亳,從先王居?!薄都狻芬装矅唬骸捌醺傅蹏烤淤?,湯自商丘遷焉,故曰從先王居?!薄独ǖ刂尽吩疲骸昂幽腺葞煘槲髻?,帝嚳及湯所居,盤庚亦徙都之?!薄妒酚洝の宓郾炯o》集解引皇甫謐曰:“都亳,今河南偃師是?!薄端?jīng)注·汳水》闞骃曰:“亳本帝嚳之墟,在《禹貢》豫州河洛之間,今河南偃師城西二十里尸鄉(xiāng)亭是也。”
以上這些記載,證明帝嚳一族生活于河洛腹地,至今偃師市境內(nèi)仍有村名叫“高莊”(古名高辛莊),當和帝嚳居偃師有關(guān)。
夏族主要活動于河洛地區(qū),史籍也多有記載。
《史記·夏本記》曰:“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帝之父曰黃帝。禹者,黃帝之玄孫而帝顓頊之孫也?!薄端麟[》引《連山易》云:“鯀封于崇,故《國語》謂之崇伯鯀?!薄秶Z》又說:“昔夏之興也,融降于崇山?!?/span>
《夏本記》又曰:“十七年而帝舜崩。三年喪畢,禹辭帝舜之子商均于陽城”;“夏后帝啟,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帝太康失國,兄弟五人,須于洛汭,作《五子之歌》”。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索隱引吳起言曰:“夏桀之居,左河濟,右泰華,伊闕在其南,羊腸在其北。”古本《竹書記年》載:“太康居斟鄩,羿又居之,桀亦居之?!薄兑葜軙ざ纫亍份d:“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無固,其有夏之居?!薄独ǖ刂尽吩唬骸肮枢壋窃诼逯蒽柨h西南五十八里,蓋桀所居也。”
偃師二里頭“夏都斟鄩”的發(fā)現(xiàn),以及1975年進行大規(guī)模發(fā)掘的登封王城崗遺址,都進一步證明了夏族先民、夏王朝以河洛地區(qū)為活動中心。商、周均建都“河洛之間”,為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前及述及,此處從略。
民族是歷史上形成的相對穩(wěn)定的群體,一個民族一般具備共同語言、共同地域、共同經(jīng)濟生活、共同文化及心理素質(zhì)等。這些觀點,至今仍被民族學(xué)界所廣泛沿用。
“《山海經(jīng)》、《大戴禮記》等書記載古帝世系,不管如何分歧難辨,溯源到黃帝卻是一致的。歷史上唐堯、虞舜以及夏、商、周三代,相傳都是黃帝的后裔”。⑦按照左丘明、司馬遷等古代史學(xué)大家的觀點,五帝同根,三代同源,從黃帝開始,生活在以河洛地區(qū)為核心的中原大地的眾多氏族、部落,在漫長的時期內(nèi),通過相互通婚、結(jié)盟、通商、戰(zhàn)爭等多渠道、多層面的交往過程,相互滲透融合,在語言、經(jīng)濟、文化、心理等等方面漸趨一致,最后形成了華夏族。
《尚書》云:“蠻夷猾夏,寇賊奸宄”,已經(jīng)提到了南方的蠻族、東方的夷族、中原的夏族;《說文解字》云:華,榮也;夏,中國之人也(這里的中國指河洛地區(qū));唐人孔穎達說:“中國有禮義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故謂之華。華、夏一也。”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華、夏、華夏等作為民族名稱,正式見于史籍。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后,一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空前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quán)國家出現(xiàn)了,華夏族的形成,正是大秦帝國得以建立的重要條件之一。漢代,漢族形成。更后來的“中華民族”一稱,則涵蓋了我國境內(nèi)的所有(56個)民族。
禹舜先生稱:“目前學(xué)術(shù)界比較認同的看法是:漢民族形成于秦漢時期,它的前身是華夏族?!薄按呵?span style="text-indent: 2em;">戰(zhàn)國時期,各國的兼并和戰(zhàn)爭,百家爭鳴的文化局面,加速了各族人民相互融合的步伐,結(jié)果,蠻、夷、戎、狄和華夏的界限逐漸消失,共同形成漢族的前身,到秦漢時期,多個夷夏民族進一步融合,遂成了一個大的文化單位——漢族”,“漢民族精神是漢民族凝聚的核心?!?/span>⑧
洛陽、河洛地區(qū)地處“天下之中”的優(yōu)越地理位置,又率先跨入“文明門檻”,在以后的長時期內(nèi)又是我國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通中心,這不但使河洛文化在由“野蠻”進入“文明”的大變革時期搶占了先機,充分展示了她的先導(dǎo)性和源頭地位,并為她最終成為中華民族的主體文化,為她的正統(tǒng)地位打下了寬厚堅實的基礎(chǔ)。
需要提及的是,自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以來,在河洛文化的研討中,關(guān)于河洛地區(qū)的具體范圍,學(xué)術(shù)界還有多種不同提法,這里我們選錄幾例以供大家參考。
朱紹侯先生曾指出:“(河洛地區(qū))指以洛陽為中心,西至潼關(guān)、華陰,東至滎陽、鄭州,南至汝潁,北跨黃河而至?xí)x南、濟源一帶地區(qū)?!?/span>⑨在同一篇文章中,朱先生又指出:作為河洛文化圈,實際要超過河洛區(qū)域范圍,即“應(yīng)該涵蓋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區(qū),”東與齊魯文化圈相銜接,南與楚文化圈相銜接,西與秦晉文化圈相銜接,北與燕趙文化圈相銜接。2002年10月,在鄭州舉辦的“河洛文化與臺灣”學(xué)術(shù)研討會期間,朱紹侯先生、沙旭升先生都還曾談到,由開封禹王臺所存康熙所題“功存河洛”匾額等可以說明,所謂河洛地區(qū),向東應(yīng)包括開封在內(nèi)。
河洛地區(qū)的主要轄域,即古河南地,又稱河洛地。關(guān)于古河南地,陳昌遠先生曾這樣表述:“它指黃河由河曲、渭河而東,中經(jīng)砥柱之險,過孟津、洛河,流出大伾,開始散為滎播,這一大段大河之南地。”⑩
李民先生認為:比較確切意義上的河洛文化的地域,應(yīng)是指“南河”與“南洛河流域”?!埃S河)從風(fēng)陵渡東流,至今鄭州以北轉(zhuǎn)向東北,期間則稱之為‘南河’”,“‘南河’是指今風(fēng)陵渡到鄭州以北的一段古黃河?!薄爸劣凇下搴印瘎t是指發(fā)源于今陜西東南,流向東北,至今河南鞏義市匯入黃河的洛水”。“這段黃河與南洛水交匯的流域,包括以今豫西為中心的河南大部分地區(qū),也涵蓋了晉西南和陜東南地區(qū)。這一地理范圍正值人們常說的‘中原’地區(qū)的腹心?!?/span>?
許順湛先生認為:“河洛地區(qū)大體包括黃河與洛河交匯的內(nèi)夾角洲、外夾角洲以及黃河北岸的晉南和豫北。河洛文化圈向西可伸入關(guān)中,向東可以達到豫東?!?/span>?在另一篇文章中,他更具體指出:第一區(qū)內(nèi)夾角洲包括靈寶、盧氏、三門峽、陜縣、澠池、新安、洛寧、欒川、嵩縣、宜陽、伊川、孟津、洛陽、偃師、鞏義等縣市;第二區(qū)外夾角洲,它至少要包括伏牛山北麓的汝州、郟縣、禹州及鄭州市所轄的登封、滎陽、密縣、新鄭、中牟,可以達到開封市轄區(qū);第三區(qū)應(yīng)包括黃河北岸的晉南諸縣以及河南省的濟源、沁陽、溫縣、孟州、武陟等市縣。從機械的地域觀察,東可到達開封,經(jīng)鄭州、洛陽、三門陜,西達陜西的西安。
薛瑞澤、許智銀認為:“河洛地區(qū)是指洛陽為中心,東至鄭州、中牟一線,西抵潼關(guān)、華陰,南以汝河、潁河上游的伏牛山脈為界,北跨黃河以汾水以南的晉南,河南的濟源、焦作、沁陽一線為界。”?
程有為認為:“從自然地理講,河洛地區(qū)位于黃土高原的東南隅,西起華山,東至豫西山地與黃河下游平原交界處,南自伏牛山、外方山,北至太岳山(又稱霍太山),包括伊洛河流域、涑水流域、沁水流域及汾水下游地區(qū)。從現(xiàn)代行政區(qū)劃來說,就是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及陜西東部一小部分,包括河南省的三門陜市、洛陽市、鄭州市、許昌市、焦作市、新鄉(xiāng)市、鶴壁市、安陽市及開封市西部,山西省的運城市、臨汾市、晉城市、長治市南部,陜西省的渭南市東部和商洛北部。”?
李玉潔認為:“河洛文化的地域應(yīng)包括以洛、河為中心的河洛地區(qū)。洛,指的是洛水;河,指的黃河中游地區(qū),即‘三河’。三河,則是河南、河?xùn)|、河內(nèi)”,“三河地區(qū)就是‘天下之中’。河洛文化之‘河’,應(yīng)該理解為‘三河’之‘河’”,“其地域概念當是指洛河與大河(黃河)流域?!?/span>?
以上這些提法,其最主要的不同之處,在于對河洛地區(qū)范圍的大小界定不同,但對河洛地區(qū)的中心地區(qū)或核心部位的看法則是完全一致的,即均以洛陽或洛陽平原及其周邊地區(qū)為中心或核心部位。
據(jù)邢永川先生統(tǒng)計:“河洛”一詞在“二十五史”中共出現(xiàn)了108次,其用作地名意義時,范圍明顯不同,可分為微觀、中觀、宏觀三個層次。其中微觀層次,專指今天的河南洛陽;中觀層次指洛陽地區(qū),即以洛水和嵩山為中心,包括汝水、潁水上游地區(qū),北起中條山,南達伏牛山,東至京廣鐵路,西至潼關(guān),與今河南省的西部和中部地區(qū)大體相當,或指黃河與洛水交匯的流域;宏觀層次主要指今天的河南省,從某種角度上可以代替中原。?
除“河洛地區(qū)”外,“洛陽平原”、“河南”、“中原”等幾個和歷史地理有關(guān)的概念也是河洛文化研究中經(jīng)常遇到的。
由伊河、洛河下游沖積形成的伊洛平原,即洛陽平原,主要包括今天的偃師市中部平原和洛陽市區(qū)中東部平原,多少涉及鞏義市、孟津縣、新安縣、宜陽縣一小部分。
前已提及,古河南地,也稱河洛地,轄有河洛地區(qū)相當大的部分。公元前205年,西漢高祖劉邦置河南郡,治洛陽,此為“河南”作為行政區(qū)劃名稱之始;元代置河南江北行省,此為“河南”作為省級區(qū)劃名稱之始;明代稱河南布政使司,清代稱河南省,沿用至今。顯然河南省的范圍要大于河洛地區(qū)。
中原,即中原地區(qū),通常有狹義、廣義兩種說法:狹義中原,指今天的河南省;廣義中原指黃河中游地區(qū),或中下游地區(qū),甚至指整個黃河流域,一般還包括山東、河北、山西、陜西等。
“洛邑成周居天下之中,因此稱為‘中土’、‘土中’,這應(yīng)是后來稱河南省地區(qū)為‘中州’或‘中原’名稱的由來。有的同志以為把河南省簡稱中州,是因為豫州居九州之中的緣故,顯然不能說明‘中州’之原意?!保惒h:《先秦河洛地史地理與河洛文化歷史地位考察》)“河洛地區(qū)處于中原的中央,河洛文化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可以說代表著中原文化?!保ɡ顚W(xué)勤:《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序二》)“河洛文化圈應(yīng)該涵蓋目前河南省全部地區(qū)”,開封、南陽、許昌、安陽、商丘都是“座落在河洛文化圈內(nèi)的城市”,“河洛文化就是狹義的中原文化,廣義中原文化應(yīng)包括齊魯、秦晉、燕趙等文化?!保ㄖ旖B侯:《河洛文化與河洛人、客家人》)“華夏文明的主體是黃河文明,黃河文明的中心在中原地區(qū),黃河文明的核心在河洛文化圈內(nèi)?!保ㄔS順湛:《河洛文化與黃河文明》)不管就歷史地理層面,或就民族文化層面,廣義中原的中心是河南省,河南省的中心是河洛地區(qū),河洛地區(qū)的中心是洛陽平原,是洛陽,這是合乎史實的結(jié)論。
①嚴文明《東方文明的搖籃》,宿白主編《蘇秉琦與當代中國考古學(xué)》,第639頁,北京:科學(xué)出版社2001年版。
②夏鼐《中國文明的起源》第92頁,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版。
③李先登、楊英《再論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初期發(fā)展中的重要地位》,陳義初主編《根在河洛——第四屬河洛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第20頁,鄭州: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④李先登《河洛文化與中國古代文明》,《河洛文化論叢》第一輯第56頁,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
⑤劉慶柱:《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文化》,《光明日報》2004年8月31日。
⑥石懏巍主編《中原文史》,2011年第一期。
⑦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第90頁。
⑧何光岳主編《漢民族的歷史與發(fā)展·序》,第2-3頁,長沙:岳麓書社,1998年版。
⑨《河洛文化與河洛人、客家人》,中華書局《文史知識》1994年第3期。
⑩《先秦河洛歷史地理與河洛文化歷史地位考察》,《河洛文化論叢》第一輯第36頁,開封,河南大學(xué)出版社,1990年版。
?《河洛文化與〈尚書·洪范〉》,《光明日報》2004年9月14日。
?《河洛文化與黃河文明》,《根在河洛》第6頁,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河洛文化研究》第64頁,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河洛文化概論》第3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河洛文化芻論》,《根在河洛》第33頁,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
?邢永川《“河洛”初考》,陳義初主編《河洛文化與漢民族散論》第72頁,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暫無相關(guān)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