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金峰,筆名伏牛子,1948年4月生于河南省嵩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中國畫學會理事,河南省政協書畫院常務理事,洛陽書畫院名譽院長。
1992年 - 《蕭蕭秋風入伏?!啡脒x全國首屆山水畫展;
1993年 - 《豫西農家》獲中華五千年全國書畫大獎賽二等獎;
1994年 - 《秋熟時節(jié)情亦熟》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并獲河南省八屆美展一等獎;
1996年 - 《六月六》獲河南省跨世紀人才作品展一等獎;
1998年 - 獲河南省美術“群星獎”金獎;
1999年 - 《青云欲雨圖》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迎奧運回歸中國畫、攝影作品展,獲優(yōu)秀獎;
1999年 - 《山鎮(zhèn)雨霧》獲河南省第九屆美展銀獎;
2000年 - 《伏牛九月云水寒》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世紀·中國風情中國畫大展,獲銀獎;
2000年 - 《山里富了蓋新房》入選中國美協主辦的中國畫精品展;
2000年 - 《欲里清晨》獲河南省中國畫首次晉京展精品;
2001年 - 《富貴吉祥圖》入選跨世紀著名中國畫家作品展,獲最佳作品展;
2001年 - 赴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辦畫展,獲得成功;
2002年 - 與李建設合作《洛川沐春》被中共洛陽市委作為禮品敬獻黨的“十六大”并被北京人民大會堂收藏;
2004年 - 《耕云播雨》入選首屆中國美協會員中國畫精品展;
2004年 - 《春風初度》獲河南省第十屆美展金獎;
2005年 - 《綠蔭紅樓》獲河南省第三屆山水畫展精品獎;
1998年以來,曾在洛陽、鄭州、青島、西安等地多次舉辦和人畫展,受到好評。出版了《解金峰水墨山水畫》畫集。
解金峰老師接受中國文化藝術網專訪
關注博藝人物,感悟藝術精神。觀眾朋友,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博藝人物。 相信看過解金峰老師作品的朋友應該不難發(fā)現,他的作品創(chuàng)作靈感大都源于大自然,主要因為他善于在平凡樸素的大自然中,發(fā)現提取韻味十足的自然美和詩意美,他把北派的蒼勁和南派的細膩有機地結合起來,渾然天成,空靈潤澤又不失厚樸凝重。我們今天就有幸請來了解金峰老師做客我們的博藝人物。
解金峰,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山水畫藝委會顧問,洛陽師范學院名譽教授,洛陽書畫院名譽院長。
博藝:解老師好!中國畫通過筆墨來塑造形象,筆墨所起的作用至關重要。在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多元時代,應該如何發(fā)揮筆墨在創(chuàng)作國畫中的功效?
解金峰:筆墨是中國繪畫狀物造型的基本手法,也是中國文人畫藉以抒情達意的一種載體,它也是區(qū)分中國畫和西洋畫的基本標志之一,所以中國畫家非常注重對筆墨的掌握和應用,甚至傾畢生精力來錘煉筆墨的案頭工夫。當今繪畫中西文化碰撞融合,出現了多元化的技法以及繪畫的風格,這都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們還應當堅持筆墨這個中國畫的基本元素,當今中國畫壇有些畫家堅持筆墨底線,力圖保持中國畫的純粹和正宗,比如著名畫家霍春陽先生。還有一些大量吸收西畫的色彩、光影、構圖以及構成關系,有意弱化中國筆墨的作用,出現了一種中西融合的 嶄新畫貌,比如畫家吳冠中先生、田黎明先生,都是這方面的代表。我個人認為:中國畫的筆墨在繪畫當中它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們應當努力的、認真的錘煉筆墨的功夫,達到駕馭嫻熟、造型精準,同時借此來抒發(fā)畫家的情感。
解金峰《秋熟時節(jié)情亦熟》
博藝:解老師 ,您的作品從“寫實傳情”到“水墨意象”,再到“理念表達”,在這三個階段的中可以說是過渡轉換,您從中得到的感受是什么?
解金峰:我繪畫的第一個階段稱之于為“寫實傳情”,它的基本手法就是用寫實的手法來描寫自然山水面貌,我用這種寫實的手法,來大量創(chuàng)作豫西伏牛山的題材,力圖使這種物象景觀刻畫的具體生動,給人一種親切的、身臨其境的感覺,我的畫《秋熟時節(jié)情亦熟》這幅畫就代表了這時期的創(chuàng)作。第二個階段我的繪畫風格稱之為“水墨意向”,這一時期我的繪畫面貌發(fā)生了一些變化,主要我有意識弱化了用筆墨來表達客觀物象的這種形式,有意加強筆墨本身的形式美,來吸取元人以后文人畫家那種注重筆墨情趣的效果,同時我也吸取南派畫家用筆墨、用水分非常精到的表現物象的手法,使我的畫出現一種朦朧、幻化、率真、自然的感覺,《煙景文章》就是我這一時期的繪畫代表作之一。我繪畫的第三個階段稱之為“理念表達”,這個時期我的繪畫風格,我吸取了巖畫、壁畫甚至于民間繪畫、童話這些東西,甚至于吸收了西方現代繪畫構成這些元素,同時從繪畫構思方面,我打破了時空感覺,表達了我對自然萬物、對社會、對人生的一種深刻的感悟,同時也體現了我們東方“天人合一”的精神理念。這三個階段,我的繪畫之間畫風的變化過程當中,我是經過了一個非常痛苦的周期,它要轉換思維,它要形成新的創(chuàng)作理念以及新的手法、表達方式,它是通過一個由蛻變到孕新的過程,這個面目形成之后也是一個喜悅,也是一種成就的感覺。
博藝:欣賞解老師的作品,無論是絢麗的野花、還是豐收的秋實,無論是初冬的板橋,還是在山水畫中,都具有文化符號的印記,并升華為畫家的文化品格和詩意情懷。您怎樣理解中國山水畫中所蘊涵的人文精神呢?
解金峰:中國畫,特別是中國文人畫,非常強調它的詩情畫意。比如蘇東坡評價唐代著名詩人、著名畫家王維的詩與畫的時候,就說王維的詩是詩中有畫,王維的畫是畫中有詩。好的繪畫就是詩情畫意的一種完美結合,所以我們非常強調畫中要有學問、要有學養(yǎng)、要有詩意。我本人的畫,有點詩情畫意,確實是這樣子。我本人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比較愛讀書,讀一些文學、哲學、詩歌這些東西,人文的東西我讀的比較多。同時愛到自然界當中去感悟,從中陶冶情操、陶冶性情,提高自己的人文情懷,所以我在創(chuàng)作時就把這些東西融入了我的畫作當中,使人們能感受到我的畫里邊有些詩情畫意在里面,所以這是我自己在繪畫當中比較強調的一種人文精神和詩人的氣質。
解金峰伏牛山題材作品
博藝:伏牛山在您作品中占有很大比重,您對伏牛山有著很深的情感。請問您對伏牛山是如何感知的?
解金峰:我出生在豫西伏牛山區(qū),是伏牛山養(yǎng)育了我。我的筆名“伏牛子”,意思就是我是伏牛大山的兒子。伏牛山不僅給予我了生命,同時給予我了精神之美,那里的鄉(xiāng)親父老,那里的一草一木都傾注了我的感情,所以早期我的繪畫多以伏牛山作為題材。我對伏牛山的感知大體上也有三個階段,第一就是我兒時在那里生活、勞作的印象和細節(jié);第二個階段就是我數十年深入伏牛山寫生,記錄下各個時期、各個階段的景觀地貌以及我的思想感受;第三個階段就是我年長以后,我以更加豐富的閱歷和更高的眼光,來重新審視我對伏牛山的這種情感,使這種情感進一步得到了提高和升華。
博藝:中國畫有著深厚的文化傳統(tǒng),承古開今是畫家創(chuàng)作所應該秉承的,您如何理解傳承與創(chuàng)作的關系?
解金峰:這是一個很大的命題,也是所有畫家需要面對的問題。但是這個問題也是比較難以回答,因為它只有理論原則,很少有具體的操作模式。我個人認為:傳承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創(chuàng)新是傳承的延續(xù),又是藝術的生命。所以只有傳承,沒有創(chuàng)新,藝術就會枯萎、僵化,路子越走越窄;如果沒有傳承,只去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就失去了基礎,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就不可能達到創(chuàng)新的非常美好的效果,這些創(chuàng)新也就不成體統(tǒng),不能夠形成公眾認可的東西。所以我們既要重視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傳承中國文化當中精粹的東西,那些最有生命力,最鮮活的東西為我所用,同時也要吸收各個畫種、各個流派的特點,豐富自己的知識面,來擴大眼界,廣泛交流,使自己的畫呈現一種新的面貌,這就是創(chuàng)新和傳承之間的關系。所以傳承重要,我們一手伸向傳統(tǒng),一手伸向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子,傳承和創(chuàng)新的有機結合,才能使我的畫面有所發(fā)展,能夠開辟中國畫壇的一個新的天地。
博藝:解老師,非常感謝您今天能夠參與到我們的節(jié)目,歇息!
中國畫貴在內在精神的傳達,畫家貴在內心寧靜而不追逐名利。解金峰老師在藝術之路上從未停步,精進不止,定會帶給我們更多的期待和驚喜。感謝收看本期的《博藝人物》,下期節(jié)目再見!
古都洛陽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山川秀美,景色宜人。長期以來流傳有洛陽八大景、八小景之說,其中洛陽八大景指的是龍門山色、馬寺鐘聲、金谷春晴、洛浦秋風、天津曉月、銅駝暮雨、平泉朝游、邙山晚眺。
解金峰老師受邀參與洛陽八大景創(chuàng)作之“銅駝暮雨”:
解金峰《銅駝暮雨》
我應邀接受洛陽八大景中 “銅駝暮雨” 的創(chuàng)作任務后,首先查閱了與題材相關的文圖資料,對題材的內容有個較為準確的理解和把握:一是它特定的歷史性、地域性和文化內涵;二是畫面的意境和整體氣氛。要緊扣主題、突出藝術效果,達到雅俗共賞的目的,使了解洛陽歷史文化的專家學者看后不失基本的形貌特征和歷史依據,又讓普通游客觀眾看后對洛陽傳統(tǒng)八景的文化底蘊有個概括的印象和了解,并從中獲得國畫藝術的審美娛悅。
“銅駝暮雨”要表現隋唐至明清時期洛陽銅駝巷的繁華景象,街市縱橫,房舍錯落,商鋪林立,車水馬龍。創(chuàng)作要以建筑為主體,有民居、有豪宅、有樓閣,也有寺廟等。繪畫的關鍵是這些建筑物的布局安排,前后層次關系以及畫面點線橫斜的變化形式,虛實、疏密關系的處理;其次是點景竹木、人物的布局和刻畫;再是體現暮雨的場景氛圍。
我的處理手法是,采取兼工帶寫的傳統(tǒng)寫實手法,以水墨為主調,以赫色輔之,局部刻畫盡其精微,突出具體物象形貌:如近處的房屋建筑及人物等,使觀者如臨其境,虛處處理縝密而隨意,既表現層次關系,也為總體畫面創(chuàng)造氣氛,突出暮雨的藝術效果。此畫一次性完成,沒有經過返工或大的修改,但確實下了些功夫,基本達到了預期的藝術效果。
我的體會:一是要認真學習和積累文化歷史知識,增加作者的學術修養(yǎng),唯此,才能對創(chuàng)作題材有深入準確的理解和體悟,才能有切題、精妙和獨特的藝術構思;二是山水畫作者要有扎實的基本功力,多種的表現手法和繪畫元素,如技法單一或表現題材范圍窄狹,便無法完成特定的命題繪畫創(chuàng)作。